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杨乐: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

    ◎本报记者 都 芃

    10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长长的悼念队伍里,挤满了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杨乐院士是一代数学‘传奇’,我希望表达一下我的敬意和追悼。”虽然与杨乐并未有过直接交往,但一位中山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前一晚刚刚从广州飞抵北京,参加追悼会。

    同样远道而来的还有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柳振鑫。原本应前往重庆参加学术会议的他,在得知杨乐追悼会日期后,立即改签机票,转道北京,专程前来悼念。“虽然没和杨院士打过交道,但我们都听过杨院士的故事。我希望代表我们学院,表达对杨院士的崇高敬意和追悼。”

    像这样慕名而来的“陌生人”还有很多。他们中许多是在青年时代直接或间接受到过杨乐影响的数学学者。

    在杨乐近40年的导师生涯中,正式招收的研究生只有7名,算上博士后,一共只有10名左右。但受他影响、得到过他帮助的青年学子不计其数。可以说,他是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

    杨乐极为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1978年,杨乐和张广厚因媒体报道而名声大噪,许多青年学子慕名报考其二人的研究生,但杨乐和张广厚却一个没收,连续多年都是如此。杨乐的想法很简单,他所研究的函数值分布论领域已经过了研究顶峰,剩余的研究空间并不大。因此杨乐认为,“强弩之末的方向不宜再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其中了”。他的博士后学生乔建永也曾记得,杨乐总是劝导青年学子,“不要抱着一个老方向不撒手”。

    在从事数学研究之外,自1982年起,杨乐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6年,杨乐与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工作,将其打造成为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中心,为中国数学研究培养大量人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野说,自己回国并加入晨兴数学中心,是因为杨乐的一通电话,他曾这样比喻,“晨兴数学中心是我的‘数学乐园’,杨先生是数学乐园里的‘定海神针’”。

    1998年,已功成名就、年近花甲的杨乐顶着巨大压力再度受命出山,担任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为大量优秀青年人才创造出广阔发展空间,为今天该院发展成为生机勃勃、追求卓越的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奠定了基础。杨乐和张广厚还曾约定,“过了60岁就不要勉为其难发表论文了”。70岁以后,杨乐更是坚决从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彻底退出,为年轻人腾出更大发展空间。

    杨乐常常对青年学子讲的两句话是“大胆探索,不要怕失败”“潜心做大问题”。他希望研究生不要着急进入专门领域,而是要打下较为广博的基础,尤其不要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是要选择意义重大的课题,在关键处与实质上取得突破。他谆谆教导青年学子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掌握真正的本领,长期努力,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为祖国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他不求名利,觉得中国的数学前途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无私让人佩服,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士无双’这4个字,他当得起!”在丘成桐看来,杨乐不仅学问好,人品也是一流,是彬彬君子、忠厚长者。

    在丘成桐率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敬献的挽联中这样写道:晨兴理荒秽,先生背负中华筹学轭;岁晏归乐土,夫子长留青史百世名。

    杨乐走了,但他的名字将永远写在中国数学研究的辉煌历史中,他的崇高精神,也将继续在青年一代中赓续传承。

    (更多报道见第八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