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守好黄河入海最后一道“闸口”
——“生态环境专家黄河行”山东调研侧记

    ◎本报记者 夏 凡  王延斌

    “滨州要走一条新路!”在山东省滨州市生态保护治理专家座谈会暨驻点科技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庄绪亮的话语掷地有声。

    近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黄河中心”)赴山东省开展“生态环境专家黄河行”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以科技支撑和把脉问诊的方式,为城市提供治理思路和指导建议,共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沿黄省市来了“国家队”

    山东省处于黄河注入渤海的陆海交汇区,也是黄河入海的最后一道“闸口”。黄河在山东境内流经25个县市区,滋养了超过8000万人口,孕育了丰富厚重的齐鲁文化。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山东省的黄河流域内人口数量多,工业企业产能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潜能较大。

    科技帮扶是生态环境部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结合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今年5月份以来,黄河中心组织国内生态环境领域优势科研单位组建32个专家工作组,常驻黄河流域重点城市一线,为地方“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应用,支撑地方生态环境管理和治理。

    “我们组织专家力量参与到地方的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和治理之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驻点科技帮扶,实现国家政策措施和管理要求的快速落地。”黄河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永会介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钰是济南驻点科技帮扶工作联系人。在驻点科技帮扶工作中,赵钰所在的团队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将上游白酒制造企业可生化性高的污水作为下游污水处理厂的补充碳源。赵钰说:“驻点科技帮扶让我们精准把握地方需求,不仅增进了与当地的沟通,也促成了对流域治理和保护的共识。可以说,我们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这支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队”,在给地方送去科技“东风”的同时,破除了科研与治理“两张皮”,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专家常驻一线,一是能使专家对接地方需求,让研究成果更好地满足实践需要;二是能促进研发与应用的转化,让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能用、好用、便宜用。”黄河中心运管部主任许超表示。

    黄河中心在纵向上形成了“部—省—市”协作机制,在横向上联合地方政府、专家工作组,形成多元协同共治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篇大文章,仅靠生态环境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致力于推动实现黄河生态保护多领域协作,形成治理合力,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宋永会说。

    携手共护黄河长治久安

    “终于把您和专家团队盼来了!”9月20日,在专家一行赴东营市调研时,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玉国紧紧握住宋永会的手,激动地说。

    虽然黄河每年为山东省提供70亿立方米黄河水,但黄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与此同时,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高达80%,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用水紧张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雷坤告诉记者。

    滨州市处于九曲黄河的末梢,境内产业结构偏重,化工用水排水量较大,当地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2022年,滨州市水质指数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中脱离了全国后30名。但滨州市仍然面临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等难题。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德智认为,构建节水型社会是滨州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城镇污水配套管网破损、渗漏等问题,虽然我国污水处理率较高,但是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却不足70%。”孙德智建议,对于滨州乡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工作,能纳入城市管网的就近纳入,不能纳入的可以连片或者连户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降低成本和优化管理。

    “要把生态资产和管理抓一抓,做好滨州生态本底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保护好自然资产的同时,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要关注盐碱地治理,利用技术手段,将其改造成为养殖用地、湿地等,提高资产价值。”庄绪亮说。

    对于济南、滨州、东营、泰安等沿黄城市存在的河流总氮浓度较高,进而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问题,在山东省生态保护治理专家座谈会上,雷坤建议,要做精准溯源,进一步锁定污染源所在的区域、行业、具体位置和贡献量等;同时,要梳理和评估已经开展的工作及效果,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好地提高治理效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