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铸造强劲“中国心”
——记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

    ◎本报记者 矫 阳

    “你们的工作很光荣,很重要!”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考察,调研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情况,与“李志强班”职工亲切交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希望你们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你们的工作很光荣,很重要”,这是“李志强班”奋进伟大新时代的不竭动力。“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更是包括“李志强班”在内的全体航发人铸造强劲“中国心”的生动写照。

    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台先进航空发动机由数万个零件组成,数量众多、材料特殊、形态各异,遍布周身的外部管路就如同发动机的血管,装配的精密程度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差错。

    “李志强班”负责的正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总体装配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十年来,面对型号更先进、装配更精密等挑战,李志强带领班组成员针对不同型号的特点,利用三维仿真等科学方法,反复模拟装配过程,精心制定加工方案,有效提升了发动机装配质量,缩短了班产周期。

    飞附机匣这个“大家伙”是航空发动机装配的难点之一。因安装部位在发动机腹部,以往装配通常要多人合力托起,不仅耗费人力,还难以保证质量。“李志强班”班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任班长温尚志下定决心攻克这个难题。他带领班组骨干查资料、摸原理、找设备,经过艰苦努力和大量试验,终于成功找到解决办法。经过专家的技术认定和现场审核,新的安装方式既减少了人员劳动强度,又大幅提升了装配效率。

    十年来,“李志强班”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并将班组多年总结的创新方法汇编成《李志强操作法》,设计开发的“李志强锁片钳”“李志强锁刻刀”等几十项专用工具,在行业内推广。

    装配也可以“接力作业”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航发黎明按照集团部署,大力推进运营管理体系建设(AEOS),优化发动机装配组织模式。

    作为生产制造的最后工序,总装是提升发动机生产质量、效率的关键。“李志强班”主动请缨,在提升总装效率、缩短班产周期方面开展攻关。他们认真梳理以往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想方设法改进优化,积极推进现代化、数字化生产转型。

    “如今,装配工位设置更加合理,操作方式更加便捷。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装配过程、改进工装工具上,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瓶颈难题攻关。”班组成员张鹏飞说。

    精益装配线建成后,还需生产组织优化,才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将成千上万个散置零件快速、准确地组装到一起。“李志强班”又开启新的攻关。运动会上的“接力赛”为班组带来启发——装配也可以“接力作业”。班组打破过去传统的作业模式,根据每位员工的装配技能和熟练程度,合理进行生产组织,实现装配各环节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装配周期。

    接力跑出装配加速度

    十年来,“李志强班”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军令”,把每一次装配都当作考验。无论是破解难题,还是技术攻关,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李志强班”的身影,班组因此赢得了装配“铁军”的美誉。

    十年来,“李志强班”累计实现工艺创新126项,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12件,拉动各层次技术、生产骨干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2项,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解决科研装配技术难题52项。

    进了“李志强班”,就要接好李志强的“班”。十年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李志强班”弘扬传承,新时代航空发动机精神在“李志强班”孕育生长,一批新生力量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李志强班”职工一致表示,将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