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梨树成“利木”
兰考村庄“变身记”

    ◎本报记者 刘园园

    阳光下青中泛黄的梨子,一个个鼓着“将军肚儿”,密密麻麻压弯了枝头——夏末秋初,走进河南省兰考县惠安街道何寨村的梨园,眼睛有点儿“忙不过来”。

    “这种梨个儿大、皮儿薄、核儿小。到市场上卖,最低也要1.8元、2元左右。”何寨村支部书记卞启龙顺手摘了颗梨子下来,用一口河南话问记者,“要是到了北京市场,我估计一斤得三四元吧?”

    在何寨村,“梨”被解释为“利木”,也就是为老百姓带来利益的果树。卞启龙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梨8000斤左右,按地头儿收购价1.3元来算,每亩能卖1万元,刨去成本3000多元,每亩净收益能达约7000元。

    何寨村的梨树种植,能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但直到近些年,“梨”才真正变成了村里的“利木”。

    何寨村地处黄河古道,沙质土壤,曾经饱受盐碱地和内涝之苦。“俺小时候,那地上都是白花花的。”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卞启龙,对几十年前何寨村的面貌记忆深刻。“听老人说,当年内涝的时候,焦裕禄书记拄着拐杖来探水,看到梨树在那么深的水里都淹不死,就鼓励大家多种梨树。”

    卞启龙回忆,上世纪70年代,何寨村再次发生内涝,黄河水漫灌一米多深。水退后,留下来的淤泥对原来的盐碱地起到了一定的中和作用。再后来,村民为了进一步改造盐碱地,开始积极使用过磷酸钙等肥料改良土壤,土壤慢慢变成了弱碱性。“这种土质正好适合种梨。”卞启龙说。

    盐碱地没了,随着黄河的治理,内涝也成为历史。不但如此,村子还享上了黄河的“福”。2019年,兰考县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投入使用。兰考县水利局工程师赵凡宇介绍,该工程可有效调节黄河水,提高灌溉保证率,在保证原有56.44万亩农田灌溉的基础上,解决兰考干渠下游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我们现在用井水浇灌,到了冬季就用黄河水。现在村里有500余亩地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卞启龙告诉记者。

    过去,何寨村的梨树是一片一片的,不成规模。近年来,村里不断推广规模化种植,而且按照科技兴农的思路,引入无病毒苗木培育、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农业新技术,持续培育梨树新品种,提升鲜果品质。何寨村的梨园规模越来越大,梨树越种越好。

    卞启龙介绍,以前村里的梨树有大小年,大年结果多,小年结果少。从2018年开始,通过兰考县科协的科技下乡服务,村民们学会了给梨树人工授粉。“现在的梨树硕果累累,不分大小年,年年都是丰收年!”

    目前,何寨村正在和兰考县科协合作,通过施用富硒肥和富硒农药,试验种植将近500亩的富硒梨。富硒梨在园区的收购价就达到每斤3.5元,比普通梨价格要高。

    何寨村的展厅里,梨膏、梨酒、梨花蜜、梨花糕等各式各样的深加工产品摆满货架,令人目不暇接。

    “在依托科技支撑提升鲜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何寨村引进梨果深加工项目,延伸梨果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何寨村支部书记助理郭靖坤告诉记者。

    如今,何寨村梨园面积达到8000余亩。这片曾经饱受盐碱、内涝之苦的村庄,成为河南省兰考县的“梨果之乡”。村里再也看不见白花花的盐碱地,只有千树万树梨花开、千亩万亩梨果香。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何寨村脱贫时的8600元左右,快速增长到现在的2万多元。

    在兰考县,正在悄然发生巨变的,不止何寨村。三义寨乡白云山村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了1000亩165座温室大棚,村民收入增加了,盖起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小楼;考城镇紧紧依托花生种植优势,将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2021年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据统计,2022年,兰考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增长9%。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100元,增长6.8%。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