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河南漯河:
创新驱动“老树发新芽”

    【强信心 开新局】

    ◎本报记者 孙 越  通讯员 张晓甫

    “真香!”最近,“玩面起家”的南街村又火了。该村生产的鲜拌面每月出口创汇100多万元,光鲜拌面一项去年年产值高达1.5亿元。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生产的“北京方便面”一度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美味零食。如今,南街村先后开发出鲜拌面、金丝拉面等十几种新产品,在面制品行业内取得多个“国内领先”。

    近年来,漯河以建设“创新之城”为抓手,以理念创新谋划项目、机制创新推进项目、科技创新赋能项目、模式创新招引项目,注重项目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金大地化工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上新项目 创多个世界一流

    清晨5点,漯河市舞阳县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分工有序,忙个不停。

    “目前,项目土建整体基本完成,正在进行主体设备试车。”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侯红伟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销售收入13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00人次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小苏打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联碱和氯化铵生产基地。

    舞阳县拥有全国储量第二、品位第一的特大型盐矿。2005年,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该县,总投资120亿元的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项目是近年来漯河市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多个子项目采用多项国际国内先进核心技术,工艺设备、能效水平均居世界一流。

    为加快项目建设,舞阳县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采取“边征收、边清障、边勘探”的超常规举措,仅一个月就完成了1200亩的征地任务。

    “公司建成后的研发中心将和郑州大学等高校院所牵手,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建设全国最大的创新型盐化工基地。”侯红伟说。

    升级转型 企业提速增效

    在双汇集团的屠宰分割车间,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一头生猪被加工成200多种产品。近年来,双汇集团对肉制品加工的生产工艺、信息系统、环保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实现了全流程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升级改造后的双汇第一工业园屠宰厂,生猪屠宰单班产能为每年150万头,调理制品产能为每年2.5万吨,年销售收入40亿元。肉制品加工项目可实现年产肉制品6万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生产效率是改造前的2.5倍。”双汇发展副总裁周霄介绍。

    双汇第二工业园5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现场,生产车间屠宰环节创新采用了双层建筑结构,种鸡环节采用行业先进的多层建筑养殖模式,既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提升了项目产出效能。

    5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涵盖了饲料、种鸡、孵化、肉鸡饲养及骨素项目等,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3.2万吨骨素项目是该产业链的深加工产业项目,其工艺先进、技术领先,可真正实现将资源物尽其用、拉长产业链条。”周霄说。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市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000亿元。近年来,漯河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食品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工程,建成市级以上食品研发平台10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7家,建成3家市级食品公共创新平台、11个博士后工作站。仅2022年就新增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载体28家,去年漯河市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35项,累计实现中试服务收入1.9亿元。

    “漯河市坚持‘项目为王’、产业升级,谋划实施了以‘三个五百亿’为标志的创新引领型重大产业项目。一批新的产业项目快速开工、形成新的增长点,一批骨干企业倍增提速、‘老树发新芽’,漯河市助推民营企业扩投资强活力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