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7日 星期一
李阳:智胜战场的“天空之眼”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杨 进 邓栋之

    

    盛夏午后、烈日灼灼,东南某地沿海地域,多型战机组成编队贴海而飞,朝向重要目标低空突袭。

    此刻,空军航空兵某团无人机大队大队长李阳正坐镇于千里之外的方舱,指挥各席位远程操控一架无人机翱翔任务地域,战场态势纵览眼底。

    “‘敌人’在思考什么?队友需要哪些支援?”演练中,李阳一边思考,一边密切锁定跟踪目标,随后发出一连串指令。在他的指挥下,一枚枚精确制导导弹从战机发射,穿破“敌人”层层防护圈,直扑目标!

    战前不间断侦察、行动中实时引导、打后效果评估,无人机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李阳和战友为新课题得到验证击掌而庆。

    “我们是‘天空之眼’,是‘尖刀利刃’,是‘探路先锋’。”作为一名1992年出生的年轻飞行员,“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阳与无人机一起定义着自己的使命责任。

    2022年金秋十月,万众瞩目的党的二十大会场,习主席所作的报告引发了阵阵掌声。台下,李阳听得格外认真。当听到报告中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时,李阳心潮澎湃。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李阳活跃在会场内外,带着“一箩筐”关于无人机发展的疑问,请教专家学者,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只有无人机、只有智能化作战。

    从小,李阳就向往飞行,以优异成绩招飞入伍进入军校。毕业时,他面临飞多种机型或改地面参谋多种选择。

    “下一步,该怎么走?”李阳问自己。

    “军人应从战争发展中寻找自己的职业未来。”教员的一席话让李阳豁然开朗。一个个经典战例也燃起他的兴趣:反恐斩首的“大放异彩”、情报侦察的“赫赫战功”……无人机在战场中高维瞰制、及时点杀的身影,在他脑海中萦绕盘旋。

    他下定决心——“无人机我飞定了!”

    从飞有人机到飞无人机,一字之差带来天壤之别。为了解决感知上慢半拍、操控上不协调,李阳从无人机装备理论学起,从内在运行机理研起,从基本操作练起,成天浸泡在飞行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同批战友最早改出来、最先执行任务的,不到两年就完成两型无人机改装。

    李阳所在单位是全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他深知,从“飞得好”到“打得赢”,关键是要立起打仗思维。

    那年,李阳奉命执行某项精准打击试验任务,特殊地形和复杂气象对飞行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中,李阳和搭档邓亚书密切配合,操控飞机爬升到指定高度,优选阵位、细致搜索、锁定目标,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射窗口,在地照器的稳定引导下,精准命中目标。

    打击完成,李阳却没有止步,他和战友深入到靶场,驱车数十公里,又顶着烈日绕着靶场走了几个来回,在关键点位逐一记录目标特征、标定航路点等信息。

    带着鲜活资料回到驻地,李阳第一时间与任务规划组展开协同,经过精细计算,多个行动细节敲定,进一步优化了打击方案。

    最终,在这次任务中,他们创造了在高空临界值发射导弹、地照小目标精准打击两项纪录,验证了该型无人机某复杂地域打击高价值目标的实战能力。

    一次次突破、一次次锤炼,李阳成长的轨迹与无人机奋飞的航迹深度契合。

    在一次未来空战的研讨中,李阳谈到了他的空战“狂想”: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中穿梭,担当着信息和火力倍增器的角色;他试想着“无人机+”理念全面落地——无人机+有人机、无人机+特战尖刀、无人机+装甲分队、无人机+雷达分队……

    “我们是无人机的种子团队,我更愿当一枚火种,去燃烧自己,培养出更多‘尖刀’,点燃新质战斗力的熊熊火焰”。对于未来,李阳充满着期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