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2日 星期三
山东金乡:品尝小蒜头里的科技甜头
在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大蒜收购商正在和蒜农商讨价格。 赵波摄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 伟    

正瞄准健康产业发力的山东康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迫切希望对接功能性大蒜深加工技术。7月15日,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

    当天,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金乡高质量发展之“农业赋能”暨大蒜产业展望大会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区域发展等话题,他们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靠科技把大蒜“吃干榨净”

    作为“中国大蒜之乡”,金乡县及周边的大蒜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承包了全国大蒜及其制品出口市场70%的份额,产品出口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山东康富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田云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相对于生食大蒜,我们更偏爱深加工。我们生产的大蒜油胶囊,从蒜头到胶囊,通过深加工,大蒜的价值提升了十多倍。”科技赋能让金乡把大蒜“吃干榨净”,大蒜正从“论吨称”走向“论克卖”。

    记者在金乡采访时发现,当地的大蒜产业从种到收,再到流通、存储、交易环节,数字化技术正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种植环节,金乡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设计开发遥感系统,对大蒜、辣椒种植分布及长势进行监测,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决策系统,同步应用物联网传感器设备,采集光照、温湿度、PM颗粒和土壤多种微量元素信息,为农业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整合智慧水利监管平台,融合河湖监控、农污运维等八大模块,推广数字农田2万亩。

    在金乡县国际蒜都中心,大蒜种植面积、仓储、出口、行情等大数据一目了然,准确及时的数据让全县大蒜贸易公司如虎添翼。而凯盛农产品交易创新拍卖平台更是实现了大蒜“云上”销售。

    当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了山东凯盛农产品交易创新拍卖平台。平台从大蒜起步,逐步拓展到辣椒等多种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让优质农产品拥有更高价格。

    上述种种努力,让金乡获得了“全国数字农业(大蒜)示范县”称号。

    将小蒜头做成大品牌

    正是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大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科技小院”“金乡大蒜科技小院”“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科技小院”“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科技小院”等被引入,落户金乡。

    将小蒜头做成大品牌,必须借助产品研发,打通产业链条,构筑品牌体系。金乡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8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了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等24个科技研发平台,在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8项,研制开发的105种深加工产品出口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蒜出口创汇连年位居全国第一。

    不过,现有的成绩无法让金乡县委书记郑士民满足。他向记者表示:“以蒜搭台、以农会友,举办赋能大会、开展产业研讨、组织推介活动、开办系列赛事,就是要全方位展示金乡风采、多渠道结交各界宾朋,共同打造多元多维、数智融合的现代农业,携手激荡金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金乡大蒜产业发展的下一站在哪里?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认为,就目前的大蒜产业而言,大力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既要延长生产链、价值链,又要建设流通链和供应链,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有效的供给。

    “金乡是我国大蒜最大的集散地,其发展模式对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宁阳认为,国际市场已将大蒜列为与人参、银杏并列的保健品原料,足见其广阔前景。他建议,金乡大蒜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力度,这是保证大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于康震给金乡的建议是,加快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数字技术与大蒜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工程”,加快综合应用现代种植技术、育种技术、农机技术、加工技术、植保技术、信息技术、流通技术等的步伐,构建完备的大蒜全产业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