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2日 星期六
李德生:我为祖国献石油

    得知当选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时,百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很平静。他更看重的是为祖国找到的一个又一个油田,而不是获得的荣誉。

    李德生曾脚踏毡靴三进祁连山,曾策马奔腾在茫茫戈壁,曾驾车驰骋在东北雪原。他见证过“大庆石油会战”油井喷薄而出的盛况;经历过“胜利油田会战”为确定探井位置辗转难眠的日夜;参与制定了我国渤海湾盆地主要复式油气藏模式及滚动勘探开发方案,对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等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李德生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中央电视台《我的艺术清单》的演播室。录制现场,随着合唱团《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老人家跟着歌声轻轻地和唱。他说,一听到这首歌,就好像到了石油勘探的现场。

    在他的解读中,歌词里的“头顶天山鹅毛雪”所指的是克拉玛依油田,“面对戈壁大风沙”是玉门油田,“嘉陵江边迎朝阳”是川中油田,“昆仑山下送晚霞”是柴达木油田,“茫茫草原立井架”是大庆油田,“云雾深处把井打”是四川气田。这些油气田都有李德生的足迹,歌词就是他真实经历的写照。

    那天,李德生带来一只1945年购买的罗盘。这是他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奢侈品”,它陪伴李德生参加了八次“石油会战”。“大庆石油会战时,我用的就是这个罗盘。”

    大庆石油会战让李德生“一战成名”。

    在大庆油田被发现前,谁也不能回答“中国到底有没有油”的问题。油田开发初期,基准井1号、基准井2号全部打空,只有基准井3号在1300多米处见到了油层。下一步怎么办?谁都拿不定主意。

    当时,大部分人的意见是:围绕着基准井3号位置开采,毕竟只有这里见到了油。

    但李德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从当时的松辽、大庆长垣北部地震构造图看到,大庆北部地区有3个面积更大的构造区域。即便基准井3号见到了油,但因为构造面积小,主力油层也不可能集中在这里。于是,他提出了“向北部勘探”的建议,领导便派他去选定了3个勘探井位。

    李德生选对了。这3口井不仅都出了油,产量也很稳定。在这一基础上,他们推断这3口井下的油,很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也正是基于这个判断,才让大庆油田终被发现。“作科学研究工作务必勤奋、诚信、求真务实。”在2022年的李德生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即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上,期颐之年的李德生在回顾百年人生时嘱咐后辈学者。

    李德生的学生李伯华回忆,他曾陪老师去过多个油田。“每到一个油田,先生高兴的事是听取油田的领导或专家汇报勘探开发进展。”李伯华说。

    “先生对油气相关数据非常敏感,诸如地层深度、储层厚度、孔隙度与渗透率、储量、产量、含水率等,不仅要记在笔记本上,还在会后通过回忆把当时来不及写全的内容补充完整。”李伯华说。

    如今,李德生院士已很少外出,但他依然以超出常人的勤奋在学习和工作。

    百岁之龄的他还和李伯华在《地学前缘》发表论文,探讨双碳背景下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创新与新时代能源发展多元化。

    正如李德生所说:干这一行,就要终身为石油地质、为石油工业发展而努力。

    (记者操秀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