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5日 星期一
践行绿色发展的企业责任

    ◎本报记者 李 禾

    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关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色,也关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打造智能化绿色工厂;向荒漠进军,用科技打造治沙利器;深入田间地头,破解困扰农业发展的地膜污染难题……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之一,企业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绿色转型助力环境质量提升

    走进占地约十万平方米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钢)创新园,绿树、草坪、鲜花和钢铁创意雕塑交相辉映,形成了这个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的独特景观。

    “以前的炼铁、炼钢是力气活,现在炼铁、炼钢用的都是高科技。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就可以完成炼铁、炼钢的全过程。”宁钢党委副书记陈建国说,除了生产模式的变革外,宁钢还在绿色发展方面下了大功夫。

    “近五年来,我们在环保方面先后投入超60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环保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厂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产废水实现‘零排放’,钢渣实现‘零出厂’,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冶金渣全部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陈建国说。

    2021年,宁钢启动“双碳”行动计划,成为浙江省首家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的钢铁企业。《宁钢碳达峰及降碳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宁钢共计落实节能降碳项目50余项,每年节能近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余万吨。

    宁钢只是企业绿色转型支撑环境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与2018年超低排放实施前相比,2022年吨钢生产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排放量下降了一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国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PM_2.5浓度平均下降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上升7个百分点,促进了重点区域和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用科技利器让黄沙披绿

    在位于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阳光照耀下,成片的绿色植物郁郁葱葱。今年,亿利资源集团启动了“十四五”库布其1亿棵碳汇林第三期2000万株种植任务,并携手北京来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公益伙伴建设库布其实践创新基地。

    科技已成为亿利资源集团向荒漠进军的利器。“比如采用水汽法种植,即两人一组,一人手持水枪在沙地上冲出种植微孔,另一人迅速跟上点插树苗,10秒种活一棵树,比传统铁锹挖坑种树、草方格治沙节水50%以上,成活率提升至85%。此外,我们用无人机飞播种子、用机器人植树,精准解决沙漠深处人难进、树难种的难题。”亿利资源集团创始人、亿利科技治沙总负责人王文彪说,工程师用沙漠生态大数据平台模型在沙丘的迎风坡三分之一处精准规划,指导定位种植。

    亿利资源集团还运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将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产业与沙漠生态治理、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助力生态恢复、农牧民增收。

    据统计,经过治理,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从30年前的不足3%增长到了53%以上,在亿利资源集团核心治理区甚至达到65%。动植物种类由100多种恢复增长到1026种,仙鹤、天鹅、野兔、狐狸等重现库布其。如今的库布其,有近三分之一面积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创造了从“沙逼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破解农业地膜污染难题

    去年10月,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中,百亩水稻金黄灿烂,饱满的稻穗低垂。“测产数据为亩产662公斤,示范非常成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吕世华说,“水稻覆膜节水节肥综合高产技术”在大理的示范,破解了困扰农业的地膜污染难题。

    云南科地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斌说,为了解决有机种植覆膜难题,公司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等院校及其他企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合作方式,对传统生物降解地膜及其农业种植应用进行技术改进、升级,以全生物降解材料为原料,研发出超薄的益可膜全生物降解可堆肥地膜(以下简称益可膜)。

    除了在云南大理的成功应用外,2018—2022年,益可膜连续五年在四川8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应用示范。吕世华说,水稻覆膜种植比未覆膜种植增产了35.97%,益可膜在水稻移栽后25—30天开始降解,在水稻收获前已基本在地表消失,无论是降解还是增产效果都较为显著。

    今年4月,益可膜获得了“有机投入品”国标、欧标双认证。卢斌表示,我们可为有机种植单位,免费提供益可膜试用。通过覆膜解决种植中抑草除草难、早期低温发芽率低等问题,实现节水节肥、有机种植规范化及早收提质增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