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科技助阵,让抢险救援能力倍增
官兵正在利用重型支援桥VR模拟训练机进行架桥训练。 李仕杰摄

    ◎赵红勇  李仕杰  本报记者 张 强

    前方道路出现山体滑坡,车队受阻,各分队立即协同作业,快速抢通……夜幕降临,演练正酣。

    面对险象环生的滑坡体,操作手胡新奇坐在200米外的遥控驾驶舱内,在野外智能综合照明车的协助下,通过手柄远程操控无人智能装载机,快速完成跨越障碍、险滩行走、翻越陡坡等一系列动作,抵达目标地域,精准清理土石,成功排除二次滑坡险情。

    无人智能装载机、无人遥控挖掘机、多功能抢险车、山地高原伴随桥……近日,在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授装仪式上,一排排崭新装备整齐列队,气势如虹,场面壮观。

    “我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装备!”在官兵们响彻云霄的誓言中,多种集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于一体的主战装备正式列装,为该支队提升抢险救援能力注入了新活力。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VR技术等前沿科技在军事领域加速运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该支队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紧盯科技发展趋势,针对全域多样化任务需求,陆续列装高精尖装备;通过一场场实战化演训,创新战法技法训法50余种;联合装备厂家研发的5款10型装备通过相关部门验收,让抢险救援能力坐上了科技快车。

    与时俱进 科技助力战法创新

    长城脚下,该支队某综合训练场上,演练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只见2名搜救队员操控搜救机器人,通过排污管道,进入废墟下搜索“被困者”。随后,红外生命探测仪、蛇眼窥视器、多功能抢险车等装备逐一亮相。

    “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救援中,存在生命救援黄金72小时的窗口期。如何用好用足黄金72小时,高精尖的救援装备和高效的救援战法是关键。”该支队领导介绍,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官兵深刻认识到,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战训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装备的更新迭代,必将引起战法训法的创新。必须摒弃老套路,探索与高新装备相配套、与部队实际相符合、与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建设相适应的新战法、新训法。

    今年初,该支队按照一体化、合成化的理念方法,与工兵旅、防化旅、直升机支队等兄弟单位探索体系融合、协同联训,初步形成了常态化协同训练的新格局。

    废墟上,不时闪过搜救队员的身影。演练进入关键阶段,红外生命探测仪在废墟下发现生命体征,蛇眼窥视器迅速查明“被困者”具体位置。由于救援现场充满杂乱的建筑钢筋和预制板,救援机械难以爬上废墟,人工清障作业量庞大,救援行动困难重重。经过短暂的战法推演,指挥员王建辉果断下达营救指令。

    “07、07,立即向1号救援区域空投多功能抢险车……”伴随着对讲机发出的指令,一架直升机缓缓升空,螺旋桨声轰鸣,尘烟四起,一台多功能抢险车被稳稳吊起,运输投送至任务地域。起吊、转运、投送,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操作手、二级警士长陆海峰解下吊绳,驾驶多功能抢险车快速剪切钢筋,破碎障碍,打开生命通道。

    “多功能抢险车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有了它的加入,我们如虎添翼。”陆海峰介绍说,这台能“七十二变”的多功能抢险车,配备有挖斗、推土铲、破碎锤、液压剪等属具,可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多种破障作业,被官兵们称为抢险救援战场的“钢铁侠”。

    更新理念 科技强化训练效能

    前方道路出现山体滑坡,车队受阻,各分队立即协同作业,快速抢通……夜幕降临,演练正酣。

    面对险象环生的滑坡体,操作手胡新奇坐在200米外的遥控驾驶舱内,在野外智能综合照明车的协助下,通过手柄远程操控无人智能装载机,快速完成跨越障碍、险滩行走、翻越陡坡等一系列动作,抵达目标地域,精准清理土石,成功排除二次滑坡险情。

    胡新奇介绍说,他们以往参加抢险救援实战时,经常会遇到巨石滚落和二次滑坡险情,无人遥控装备列装后极大程度保障了操作手的人身安全。

    演练持续进行,任务不断下达。险情刚被排除,对讲机里又传出导调组的新指令,滑坡体前方150米处道路塌陷。所有救援队员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侦察分队操作地质雷达测绘车对塌陷路段进行立体侦测,采集地质地貌信息,为舟桥分队作业提供数据支撑,操作手唐泽康则通过手中遥控器架设山地高原伴随桥。

    山地高原伴随桥的列装,进一步优化了该支队在高原高海拔地区复杂条件下遂行抢险保通任务的能力。唐泽康告诉记者,与之前的机械化桥车相比,这次新列装的山地高原伴随桥车具有机动性能强、操作简单、架收快速和架设方式多样等特点,它可以实现前架后收、后架前收,保障轮式和履带式装备克服河谷、弹坑等障碍。

    谈话间,一座长23米、宽3.2米的应急机械化桥梁搭建完成,打通了塌陷道路。

    演练结束,该支队立即召开反思总结会,对新装备性能、实战运用、作业表现和带来的训练效能等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这次演练中的经验。大家明显感到,高科技的装备换来的是战斗力的稳步提升。

    该支队作训科长张玮说:“我们将不断更新理念,学习科技知识,持续研究人装融合训练以及新领域战法,用科技持续增强训练效能。”

    转型升级 科技手段破解难题

    “操作手注意,架桥环境湿滑,防止溜车……”走进该支队多功能模拟训练室,操作手胡清华坐在重型支援桥模拟训练机上,头戴VR眼镜,置身“暴雨”中,面对持续降雨和不断上涨的洪水,他紧紧攥着手中的遥控器,看着眼前的屏幕,屏住呼吸起吊桥跨,推送桥梁。

    为了增加训练难度,他还依次选择暴风雪、夜间、峡谷、沟壑等场景,模拟全天候、全地形作业环境,进行反复练习。“VR模拟训练系统让我们在实战环境中不断试新试错,积累经验,创新战法技法。”胡清华说。

    记者了解到,去年,该支队在塞北某野外驻训场,围绕地震救援、地质灾害、抗洪抢险、事故灾难4种任务类型,构设山体滑坡救援、堰塞湖排险、泥石流救援、机场跑道抢修、危化品爆炸有毒气体泄漏处置等16个典型任务场景,组织各分队开展抢险救援综合演练。

    可演练进行不久后,官兵们却因为任务场景构设不符合演练要求被导演部叫停。这让演练任务场景构设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陈天立有苦难言。他坦言,为了搞好这次演练,支队前前后后共耗费2个月时间、投入100多万元经费,但演练正式开始前,大部分任务场景在预演过程中被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危化品爆炸、地震、泥石流等实战化场景构设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经费投入多、时间耗费长……”在复盘总结会上,陈天立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所有人员的深思。

    为此,他们深入探索“科技+”“网络+”的训练方法,与装备厂家共同研发了VR模拟训练机,从陆军工程大学引进线上虚拟课程,建成道路、舟桥、隧道、搜救等多个专业的多功能模拟训练室,运用科技+网络手段破解场地、天候、装备、安全、经费保障等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难题。

    科技既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也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下一步,该支队还将采购一批主战装备VR模拟机,扩建多功能模拟训练室,不断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支队服务国防、抢险救援的应急应战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