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协议到协力
——写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本报记者 李 禾

    5月22日,在云南省保山市百花岭村,村民侯体国正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人去看鸟。

    侯体国从事“鸟导”这一职业已有30多年。他说,以前想吃肉就上山打鸟,现在村民护林爱鸟,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村从事与观鸟相关的工作,住宿、餐饮等产业初具规模。

    从“靠山吃山”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的百花岭已记录到525种鸟类,约占云南省记录鸟类总种数的43.3%,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种类5种、二级保护种类33种。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的实施,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百花岭村正是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典型案例。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我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在COP15上,助力达成“昆蒙框架”等协议和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昆蒙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将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据统计,我国已将陆域国土面积3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黄润秋说,还应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新格局,构建优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供给体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命名6批46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说,示范区和基地的生态环境“颜值高”,绿色发展有“内涵”,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0余颗卫星“天眼”监督生态保护红线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王志斌说。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指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为维护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科技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其中,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投入业务运行。

    “平台综合利用30余颗国内外卫星资源,聚焦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自动化扫描和识别地表的局部变化,及时监测预警生态破坏风险。”王志斌说,平台累计为中央环保督察等重大任务提供生态破坏问题线索2000余条,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支撑和服务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卫星“天眼”。

    当前,各方科技力量也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如西北大学教授郭松涛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建立动物AI研究团队,实现了对野生个体的准确身份识别和连续跟踪采样;华为携手云南移动,在包括百花岭村在内的高黎贡山地区部署5G基站,为巡山的护林员等提供通信和观测支持。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但是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黄润秋说,还需要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估、生态监管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研究。

    (科技日报北京5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