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推动互利共赢的中德科技合作
——专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陈霖豪
2023年中德科技界春季招待会上,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陈霖豪(右)与马普学会射电天文研究所所长米夏埃尔·克拉默教授(左)和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海因里希·杰洛博士(中)亲切交谈。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山摄

【今日视点】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山

    

    2023年4月26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在波恩举行了中德科技界春季招待会,来自德国联邦政府、科技相关组织、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十位嘉宾参加活动,并高度评价了这一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主持活动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陈霖豪表示,期待中德双方稳定既有合作,激活新领域合作活力,推动互利共赢的合作翻开新篇章。

    积极修补疫情造成的不利局面

    由于新冠疫情等原因,中德之间的科技合作联系一度受到影响。陈霖豪说:“我是在疫情比较严重2022年5月到任的。疫情造成的影响十分明显,首次约见联邦教研部的司长前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如何打破僵局,于变局中开新局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陈霖豪首先想到的是积极主动地“走出去”。

    “重要的是先把人联系上。”陈霖豪笑着说。在德国疫情尚未完全解封的数月内,他先后走访了与科技合作相关的部委。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中德电动汽车示范合作指导委员会第6次会议成功举行,中德生物多样性合作取得进展。此外,中德在标准、新冠疫苗互认方面的合作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初步打开局面之后,陈霖豪又积极与德国科研机构和大学沟通。陈霖豪说:“面对面沟通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德国科学家对华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得益于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及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他们普遍愿意开展对华合作,但的确也受到了一定的舆论压力。”

    关注德国对外科技合作新取向

    1988年就参加过中德海洋合作的陈霖豪感慨地说:“德国马普学会早在1973年就访华,拉开了中德科技合作的序幕。两国1978年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中德合作的基础是不错的。”

    陈霖豪介绍说,近年来,德国整合创新资源,统筹技术创新、新商业模式和社会创新,以“大创新”的思路和格局优化创新管理。德国政府先后设立“跨越式创新署”“网络安全创新署”和“技术转移创新署”等机构。不仅关注社会、科学和经济方面的突破性创新,还积极促进和加快创新从基础研究向应用转移。

    根据德国联邦政府公布的数据,以2019年成立的跨越式创新署为例,该机构已审核近900个项目,其中34个可能具有突破性创新的潜力。

    陈霖豪谈到,德国很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将之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挖掘和利用全球知识社会潜力,增强自身科研创新实力。德国促进国际合作的联邦资金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德国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更加强调深化欧洲内部科技合作,努力打造欧洲整体对外国际科技合作协调政策及原则。

    探讨互利共赢的新形式合作

    陈霖豪说,科技合作一直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多地介绍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突出中德合作互利共赢的成果,陈霖豪积极利用参加活动的各种机会争取发言和致辞。从视频会议到活动致辞,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始终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几乎每次发言,陈霖豪都会强调:“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共同合作,互利共赢。”作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和创新伙伴,中德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能源转型、未来交通、智能制造等方面有很大的科技创新合作潜力。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中德科技合作同样面临挑战。马普学会负责对华合作的副主席、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克劳斯·布劳姆教授认为,面对科研水平已与欧美并肩的中国,德国应该“有远见从而明智和公平地推进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个双方增进理解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中德政治互信”至关重要。

    陈霖豪认为,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他说:“我们愿在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中德科技及各领域的合作。面对新情况、新趋势,我们应该创新方法推动中德科技合作翻开新篇章。例如,中德可携手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三方合作。联合开发氢能这样的合作,既可结合中德各自的优势,又能帮助发展中国家,何乐而不为呢?”他强调说:“我们期待即将举行的第七届中德政府磋商能够对两国科技合作起到推动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