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平台支撑 人才支撑 技能支撑
做强科普之翼 筑牢创新根基

    ◎本报记者 龙跃梅  雍 黎  王延斌  实习记者 陈汝健

    “轮胎是什么做的?”“那橡胶怎么来的?”

    3月4日,中建三局一公司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等单位,邀请广州市20余名青少年走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了解航空轮胎等硬核科技的研发过程。

    “在这里我领略了一个个科学的奇迹,大开眼界。”广州市黄埔区会元学校五年级学生苏羿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目前,我国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如何才能把科学普及的“短板”补齐,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以及科普专家。

    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石

    “科学普及非常重要,可以让大家更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做什么,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为青少年从小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与电子学团队负责人孙志嘉委员说。

    孙志嘉一直利用自身知识背景,积极做好科普工作。“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2020年获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获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普和教育参观基地。

    中国散裂中子源每年举办许多科普活动,很多时候都能见到孙志嘉做讲解员的身影。“科学普及实际上是为科技创新建立人才基础和科学基础。”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认为,科普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如果青少年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将来选择的专业、职业可能跟科学相关,直接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

    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张永强委员认为,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在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仍需提高

    “要做科普工作并不容易,能够进行科普工作的人本身就需要极高的科学素养,而且要能严谨、准确、通俗、易懂地说清楚科学道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代表认为。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对科普的积极性并不高。

    张永强委员认为,虽然科研人员对参与科普工作的认同度较高,但总体来说意愿不强。究其原因,是奖励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在现行的科研和人才评价指标中,科普贡献并不在考核范围内。虽然近几年已有鼓励科普的政策出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实施细则和硬性规定,相关文件尚未落到实处,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科研人员做科普,对自身是有收益的,它能够结识更多的合作伙伴。”王大鹏说,既往的研究表明,其实很多科研人员也是通过媒介的渠道来获取其他科学相关信息。

    那为什么科研人员不愿意做科普?王大鹏认为,一方面是现在的考核体系还需要完善,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做科普也需要一些支撑,包括平台支撑、人才支撑、技能支撑等。

    孙志嘉委员认为,现在往往是一些有热情有意愿的科技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科学普及的尝试和探索,专业性和持续性不足。同时,专业的科普机构和一线科研人员两者之间的长效桥梁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科普工作

    “重庆提出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科创中心,西部科普中心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杨新民委员建议,将重庆建设成为全域数字科普示范区、西部地区科普集散地、国家科普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示范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就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潘复生代表建议,在社会尊重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审、人才选拔和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科普工作。

    “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科学传播第一发球员’作用,鼓励地方加强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研究制定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标准。”张永强委员建议,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和奖励基金,扩大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科普成果的评奖比例和奖励范围。

    当前科普工作正在由线下平面化向线上线下数字化、智能化结合的方向发展,一些伪科学、反科学的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快。王大鹏认为,科普工作一方面要传播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辟谣工作,打击非科学、伪科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