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置身新时代的创新浪潮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侧记

◎本报记者 王迎霞 刘 垠 陆成宽 岳靓 叶青 颉满斌  史诗

    三月春暖,鸿雁来。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2100多名出席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意气风发,步履坚实。

    时代是出卷人,科技工作者将怎样书写新的答卷?

    关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感到很骄傲,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量子频标事业部技术总监陈江委员表示。

    铯原子钟产品是高精度时间计量的关键设备,陈江带领团队主持攻关,设计制造出我国首台长寿命高性能磁选态铯原子钟。陈江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工作者新的重大使命,“这次盛会凝聚人心,让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委员认为,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作的工作报告系统全面、繁简适度,既从七个方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又从三个方面就未来工作提出了建议。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领域,也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与应用。”作为连任委员,谷树忠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建言。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高端数控机床堪称现代工业的“心脏”,关系着国家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

    “必须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发展,而要想达到高端水平,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推动。”金石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委员指出。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小龙希望在未来的5年间,始终把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牢记在心,通过自己的鼓与呼,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关注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新一届全国政协增设了环境资源界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委员,和其他84位有环保、能源和资源等专业背景的政协委员将群策群力,围绕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重任在肩,是压力,也是动力。张甘霖表示,将发挥自己以及所联系的科学家群体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命题为主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张甘霖特别提到,自己将在研究工作中注重问题导向。

    “这体现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也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的重要部署。”回驻地路上,九三学社广东省副主委王新明委员激动地写道。

    任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王新明,是我国较早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07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建立了可以模拟雾霾和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的烟雾箱。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然而,从环境检测分析仪器到先进治污材料,我国离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距离。王新明认为,要缩小差距,首先要解决评价机制这个指挥棒的问题,对以合理机制选拔出来的青年人才,要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支持,静待花开,不能为了应付考核苟且于应景工作、发表应景文章。

    关注科教与人才协同融合——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作为从香港公租房里走出来的青年企业家,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委员对人才问题感触颇深。

    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具有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助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联合创新专项资金,促进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吴杰庄还从扩大人才发展版图、畅通人才交流通关、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新风扑面”,这是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委员参加会议最大的感受。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于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汪小帆有着深刻见解。他表示,这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需要提高共同攻关、人才培养、科教协同的积极性,一同解决好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委员看来,教育、科技、人才背后是一条线,本质上都是人才问题。

    “教育本身就是在培养人才,而科技工作离开了人才就没办法开展。”多次撰文为青年科研人员鼓与呼的袁亚湘表示,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进行一体化部署推进,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大会开幕,对委员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向着牢牢锚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