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数字化变革促进教育公平高效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与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搭建了在线课堂。图为在线课堂内,孩子们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报今起推出“科技支撑强国梦”系列特刊,围绕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报道科技支撑相关领域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图景。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前不久,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北京开幕的世界教育大会上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数字中国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于2022年,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资源库。

    怀进鹏强调,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

    基础教育:数字化助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严长久是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数学老师,已经从教近15个年头。“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考试得分率很低,学生学得没信心,老师教得没成就感。”后来,学校引入了智能教研工具,严长久也在教研专家的支持下,重构了原来的作业模式,通过作业数字化,注重学习进阶,帮学生搭梯子,让作业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坚实推动力。2022年4月,他和学校老师们参加了青海省作业设计大赛,他们设计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课时作业获得了中学数学组特等奖。严长久感慨,这一年,无论是个人教学能力还是学生学习热情,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无论是地处何方的学校,智慧之光都能照入教育教学。

    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此丰富,学校如何让资源“为我所用”?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一直在探索推进智慧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应用与校本化建设。

    他们充分借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课程建设经验, 对本校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和修订,打造了多种多样的课程群。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课后服务”板块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极大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校感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能补齐学校短板,满足新时代基础教育面临的教学诉求。

    硬件有了,素养也要跟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一大批教师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融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和各地各校通过各种工作方式,加大了对师生数字素养培养培训和带动提高的力度。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教师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培养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培训双重目标

    在数字化浪潮中,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一场“课堂革命”,把45分钟的课堂拓展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全要素课堂。

    学校建设了校级智慧教育平台,设置5个标准模块和5个特色窗口,汇聚全量资源,实现全面共享。

    学校设立虚拟仿真课,引入VR/AR技术,建立虚拟实训中心,围绕动力电池拆检、发动机故障诊断等核心专业课程,创新开展虚拟仿真前置操作,真场实操后续跟进的实训教学模式,破解“实训教学成本高难以做到一人一工位”“工种危险性高难以做到真场实训”“空间复杂度高难以开展群体教学”的“三高三难”问题。

    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立项建设了203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带动省级立项建设的专业资源库达到582个,覆盖了现在职业教育的19个专业大类,为基于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和服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介绍,资源库的建设是全社会建设的成果,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2000多所学校和近3000家企业参与其中。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总结,总体上看,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由工具向理念转变,即信息技术从辅助性、工具性应用转为一种渗透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方面面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二是由单一向系统转变。此前,信息化工作大多是单一专项工作,如今,要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三是由分散到集成转变。此前,各种信息化资源分布在不同平台中,如今,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汇聚了职业教育近20年沉淀的信息化资源。

    高等教育:拆掉围墙,构建国际交流机制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前期建设的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资源,开展了一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它主动求变、化危为机,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重塑了高等教育的新形态。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截至2022年11月,上线慕课数量超过6.19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数达9.79亿人次,中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

    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慕课西部行计划”,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连接东西,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和整体质量提升。华东理工大学与相距超过4000公里的喀什大学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用线上同步课程、线下辅导加针对性补课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学期《无机化学》的授课。尽管课程难度加大,但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如果说一开始慕课运动兴起时,它的发展还是“从西向东”,那么现在,我国的慕课已经出海,并领跑世界。

    我国构建了慕课国际交流机制,成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国际在线平台。疫情期间我国推出的“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联盟,向全世界大学生和学习者开放近千门、14个语种的在线课程,全球累计学习人次达67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将持续拓展平台功能与内容,集聚资源建设“创课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能力,助力造就大批“敢闯会创”的高质量人才,并指导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试点建设,鼓励在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管理、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继续探索智慧教育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运维模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