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 星期一
打赢基础研究“持久战”

◎余和军  朱 冰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科研人员是基础研究的主角,那么制度政策作为“上方”的指挥评价系统和“后台”的支撑保障体系,关系到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及其研究质量和效益。

    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形势下,如果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攻坚战”,那么推动基础研究就是“持久战”。打好这场“持久战”,在制度政策方面最需牢固树立的是长期主义的理念,包括投入的长期主义和评价的长期主义。作为价值投资的重要理念,长期主义强调战略投资要做时间的朋友。基础研究事关我国科技发展全局,具有公认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特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应该符合基础研究的长周期规律。

    例如,1937年美国成立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简称NCI),1960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对该所进行稳定支持。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癌症法案修正案》,扩大了NCI的研究范围和工作职权,并制定了国家癌症研究计划,确保该机构能长期获得国会的资助。然而,1990年美国癌症死亡率却不降反升,消耗多年纳税人资金的NCI面临巨大压力。虽然美国国会和政界都对NCI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他们最终达成共识,继续对NCI进行稳定资助。就在那一年之后,美国癌症死亡率终于迎来拐点,从1991年到2018年年均下降0.7%、累计下降31%,使美国的癌症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并最终造福社会。这是发达国家对基础研究长期投入终获回报的典型案例。

    具体到我国的情况,近年来由于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等中的位置连年攀升。但毫无疑问,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从跟跑到并跑、少数领域领跑的追赶阶段。正如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社会科学家Marina Yue Zhang在其新书《揭开中国创新机器的神秘面纱》中表示,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长为世界主要创新领导者之一,但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所谓的“注重短期激励的排名驱动型追赶模式”,转变为追求“基于学术好奇心和自由的长期知识积累”。

    基础研究是一件很难但又正确的事,难就难在短期内看不到物质回报。因此,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最需要保持对科学的坚强信念和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转变短期化倾向的科研管理政绩观和科技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引导科技人员并让他们有底气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基础研究。

    (余和军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朱冰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