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4日 星期五
住建部印发通知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
让公众在家门口感受“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口袋公园”看似是城市景观的配角,但从公众角度来看,它们却是城市生活的主角。

    2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为期1年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让公众在家门口感受“诗和远方”。

    那么,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哪些问题?为居民生活带来哪些便利?针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可能带来的植被破坏、垃圾污染等问题,有关部门将如何应对?

    “口袋公园”,城市生活的主角

    趣味传声筒、彩虹门、快乐滑梯、趣味钻筒、趣味哈哈镜……不少游乐设施悄然出现在公园里。每天下午四五点,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高新区的春蕾公园里总会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呼朋引伴乐不可言,家长们三五一群谈天说地,热闹非凡。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防护、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环境美化和防灾避险等复合功能,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城市韧性、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更高期盼的重要民生工程。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

    通知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有了新的需求,希望增加可进入、可体验的活动场地。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的沙河公园,已经对外开放,每逢周末天气晴好时,不少人就约上家人、朋友到草坪上搭帐篷、放风筝,开展户外运动,享受难得的暖阳。

    中交二航院宜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负责人介绍,由中交二航院设计、建设、运营的宜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有望成为试点项目。沙河公园去年已入围湖北宜昌公布的首批公园绿地帐篷休闲区试行点位,开放共享露营区域。

    沙河公园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成为集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仅园区下沉式绿地面积一项,调蓄容积就能达到1.5万立方米。

    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养护新机制

    如今,我国城市生态修复、治理污染的“上半篇文章”已经写就,目前已逐步转入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的“下半篇文章”。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指导各地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持续加强城市各类公园建设,将“口袋公园”纳入公园体系,使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数量不断增加,让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接近80%,公园绿地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宜居品质逐步提升。

    根据此次通知,南方地区要按照应试尽试原则,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开放共享区域。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试点城市,合理确定开放共享区域,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建立轮换制养护等管理机制,不断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试点任务包括摸清底数、编制方案、开展试点探索、总结试点经验等。据了解,开放共享区域应处于地形相对平整,服务设施、应急保障相对完善和便捷的区域,避开存在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生态脆弱的区域,避开易干扰野生动物繁衍和活动的区域。

    通知要求,各试点城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公园绿地中可开放共享的区域、开放时间、可开展的活动类型、游客承载量。同时,各试点城市应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加强植物养护管理、做好游客服务保障工作。此外,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开放用于游憩活动的草坪区域,可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过度踩踏植被,影响其正常生长。通知鼓励各地拓展开放共享的绿地类型,增加绿色活动空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