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油气工程学科创新能力
——企业负责人谈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孙金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委员会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基础研究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强化基础研究,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才能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推动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有效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居高不下,严重危及国家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国内油气供应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加大国内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可谓迫在眉睫。

    现代油气工业正在从“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变。科技进步是油气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推动清洁和环保的关键。石油工程理论与技术已经从寻找和发现油气藏、建立维持油气通道的关键依据,发展成为确定油气分布、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降低油气综合成本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我国石油工程领域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装备方面,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G3iHD地震仪、EILog成套装备、7000米自动化钻机、连续管作业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工具方面,旋转导向工具、长距离膨胀工具、耐高温高可靠性压裂工具等不再依赖进口。在技术方面,“三高”复杂深井超深井安全优快钻井技术、耐高温高压高效能井筒工作液、第四代分层注水、“海洋石油981”设计与建造的系列技术等均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软件方面,GeoEast处理解释软件、智能地震处理解释软件、CIFLog-LEAD软件等均已实现国产化。

    当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已由浅层向深层及特深层、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致密/页岩油气、煤层气)、中高渗整装向低渗透低品位、滩浅海向深水、传统化石能源向特殊地下资源(干热岩、水合物等)进一步拓展。开发这些油气面临的工程地质环境更加苛刻,存在缺失高性能工程装备、耐超高温钻完井流体、耐高温高压工具的问题以及复杂油气藏的深远精细测量与评价、恶性漏失控制技术、流动智能调控等相关技术瓶颈,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对石油工程技术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

    制约我国油气安全经济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要从基础研究源头发力突破,从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氛围与合作攻关等方面整体协同进步,推动自主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今年9月,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同申报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该项目聚焦我国超深特深层油气开发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攻克了抗超高温高盐的钻采工作液与防漏堵漏材料开发技术,突破了超深特深层钻采流动智能调控重大技术瓶颈,创建了油气钻采流动的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该项目是我国油气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将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引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随着世界能源的加速转型,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应把握新时代发展大势,开展智能化超大道数采集、随钻地层评价成像、智能测井、万米特深层钻完井、采油采气智能生产系统、新能源储能(地热、储气库、储氢、储氦)等方向的基础理论攻关,瞄准油气工程国际学术前沿,全面提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创新能力,解决油气工业若干难题,着力打造国际油气钻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人才聚集高地、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策源地,促进石油工程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