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用活地方工业文化资源
建设高职特色“大思政课”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风貌
该校思政课教师在现场上创新实践课
该校学生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实践基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风貌

■广 告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同学们凝神听教师讲解有着百余年风雨历程的英国联合剪冲机的故事,这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该教学活动是学校推进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探索高职特色“大思政课”系列课程之一。围绕地方“工业文化”,通过校企共建基地、开发课程、互聘教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观、可感、可操作,有滋有味有收获的实践教学体验。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路径。近年来,学院依托常州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以弘扬中国工业文化精神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扣教学主线,开发理论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建成了具有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高职“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

    共建共享机制联动挖潜能

    常州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制造业企业众多,门类丰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新基建”七大门类齐备的地级市。在常州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中涌现出大批名人和企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非常好的育人价值。学院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优秀企业成立地方工业文化育人研究中心,集成校地人才优势,发布专项课题,深化理论宣传,不断增强中心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截止目前共完成“常州工业遗存保护与工业文化再生研究”“先进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等科研项目三十余项,通过“项目引领”,多方协同、深度研究常州优势工业文化资源,深挖内涵及价值意蕴。

    为了破解学校和企业相对独立、交流沟通不畅通的现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与多家工业遗存、优秀企业建立渠道畅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通过“厂长论坛”“双师共讲”“匠心讲堂”“车间课堂”等方式实现工业文化资源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近年来,共开展以工业文化、工匠精神等为主题的论坛、讲堂百余场,辐射师生、员工万余人次,工业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工业精神得到有效认同。

    虚拟现实技术交互赋动能

    学校投入100余万元,建成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虚拟馆。利用网络、信息化、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以虚拟3D场景漫游辅助视频、音频、图文资料、3D模型等的展呈方式,满足沉浸式、体验式参观需求。设计有五大环节、三大场景,包含15万文字、100多条视频、300多条音频以及约300页图文信息,系统普及机械和机械工业相关知识,展现世界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史,重点介绍中国机械工业和江苏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着力弘扬工匠精神、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激发学生树立技术立身、产业报国志向。

    投入300余万元,采购VR设备,建成近200平米VR一体化教学中心。依托地方“工业文化”资源,利用VR等现代化技术,定制开发地方工业文化育人数字资源、常州工业文化数字博物馆。其中已建成的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数字博物馆,以时间为序,围绕“星星之火——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风雷激荡——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高擎铁锤——甘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革故鼎新——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的时代精神”五个主题,再现了戚电百年历史,展示了其实业救国、不屈斗争、铿锵前行、绿色转型、变革创新、使命在肩等不凡历程。数字展馆以图片、文字和视频为载体,同时设置了学习测评、在线交流、一键拓展等多种互动形式,实现工业文化育人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有效激活地方工业文化资源的育人潜能。

    理论实践内容相长提效能

    以常州“工业文化”彰显的精神特质为内核,编写《常州工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汇编》,汇编中既包括中国工业之父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机械制造业先行者奚九如等常州工业发展的先行者,也包括第一代变压器、S195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等工业明星产品,以及当下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的常州十大产业链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共汇聚了一百多个教学案例,集中展现了常州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厚德、爱国、实业、创新”的工业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案例、谈体会、定计划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将案例中所内含的精神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并熔铸到个人未来发展的目标计划之中。

    今年8月,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有59个,有力说明工业文化基地的突出育人价值,其所体现的工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高度契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宝贵资源。学院充分利用本地工业遗存、优秀企业的特色优势,建成包括戚电厂、戚机厂、运河五号、刘国钧纪念馆、恒力液压等在内的26个工业文化实践基地,聘任企业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开发实践教学指导项目任务书26份,为指导实践教学提供了规范标准。依托已建成的实践基地和项目任务书,近年来,开展工业文化实践活动五百余次,覆盖学生两万余人。

    在刘国钧纪念馆实践活动时,学生们重温刘国钧先生传奇办厂经历,感受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体悟刘国钧先生“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走”的爱国情怀。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实践活动时,学生们在一台度过百余年风雨历程的英国联合剪冲机前久久凝望,对中国实现了铁路发展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由衷自豪。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以行促知,协同推进,增强了工业文化育人效能。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着重探索工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机制、路径和范式,致力于实现劳模精神进教学、劳动精神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努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形成工业文化育人融入思政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实现了校企共建、共享、共赢新局面,有效打造了高职特色“大思政课”。

    (宋田田 谢仁凤)  

    图文及数据来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