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坚持“三个导向” 推动“四链融合”
——科技局局长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李 磊 江苏省常州市 科学技术局 党组书记、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江苏省常州市科技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创新政策体系更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产业创新水平更高,创新生态环境更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祥地,全国工业底蕴深厚的制造业强市,始终坚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依托基础好、门类全、韧性强的产业优势,精耕细作产业生态,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再造,以及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融合,智力、算力协同作战,加快赋能实体经济,探索出“创新引领、产才融合”的时代答卷和常州发展样本。

    近年来,常州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新发展。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7%。《常州:四大清单促“四链融合”高新产业跑出“加速度”》成为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60个宣传推广典型案例之一。

    下一步,常州市科技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生态环境,加速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牵住“牛鼻子”,构建创新“策源地”。着力强化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推动高新园区争先进位。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推进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放大创新资源的集聚叠加效应。着力推动国际协同、产教协同、区域协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推进更广维度的国际“揭榜挂帅”。

    二是夯实“基本盘”,打造创新“矩阵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主攻方向,集聚资源,构建大中小协同、梯度递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标杆型企业。

    三是激活“动力源”,点燃创新“强引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新人才,打造长三角创新人才集聚新高地。大力实施“海外智力引进、领军人才培育、青年科学家支撑、研发人员集聚、双创人才招引、科技企业家培训”六大行动,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常州市创新创业。建设、提升一批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充分发挥人才最强引擎作用,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四是打好“组合拳”,营造创新“生态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统筹协调,推动创新政策扎实落地。探索建立创新政策“直达快享”新模式,汇聚“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企培育奖励”等39项创新政策,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市场主体和政策进行智能匹配,对市场主体进行精准推送。深入实施科创服务“优+”计划,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