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重构科研组织模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大学校长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宗益 厦门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这为我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厦门大学将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经”,以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为“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线”,重构科研组织模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纵向对接国家部委,精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厦门大学要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沟通,了解“国之所需”,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创新体系及新发展格局。加强战略规划,重点围绕能源材料化学、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重组提升和新建,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能源材料、海洋碳汇等优势学科,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国之重器”,为突破世界科技前沿和解决经济主战场中的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坚实的战略资源保障。依托重大平台基地及设施,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汇聚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采取集成攻关模式,争取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攻克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依托重大科研平台承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培养造就引领科研谋划布局和团队建设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二是横向联合头部企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原创力。头部企业是行业的领先代表,是创新生态的重要引领者。厦门大学将不断优化战略合作布局,加强与事关国家重大需求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其提供源头性基础研究创新成果,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有效整合“国家急需”“行业痛点”及“厦大所长”,共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形成明确的校企联合攻关目标导向。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出题,厦大答题”的科研选题模式,加快实现科研选题从“兴趣型”向“指向型”转变。创新校企协同作战机制,改变“单打独斗解决企业小问题”横向合作模式,升级为“协同作战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校企合作范式。构建校企联合研发团队,建立长期互信共赢的运行机制,打造校企创新共同体。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打造若干精品服务工程,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对内加大改革创新,有效重构科研组织模式。推动科研管理由“管理型”向“组织型”升级,科研模式由“小科学”向“大科学”转变,科研组织由“原子型”向“分子型”转变,探索形成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和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提升对国家发展急需科技的快速响应能力。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构建跨学科平台、基地、团队为抓手,着力推进校内协同创新,推动院系、学科、教师的深度合作和联合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事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予以“重点保障、倾斜配置”。探索设立重点项目预研资金,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起步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期进行全周期支持。完善科研绩效奖励办法,探索增加博士生招生指标等支持举措,为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制度,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作为科研评价的最高指标,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攻克国家重大科技难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厦门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担当作为、奋发有为,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厦大风格”的一流大学,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源源不断贡献厦大科技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