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本报记者 王迎霞 张景阳 张 蕴  颉满斌 王延斌 实习记者 孙 越

    【二十大视点】

    在深秋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河流在广袤大地蜿蜒流淌,远山林草相互映衬,色彩斑斓,一幅祥和画面。

    在藏语中,玛曲意为“黄河”,这里是黄河的第一个弯曲部。

    能为黄河涵养水源,与玛曲日渐向好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保护修复草原是玛曲‘黄河保卫战’的关键。”长期在此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兰州大学教授赵志刚深切体会到科技发挥的关键作用。

    以科技之力守护母亲河安澜,玛曲只是一个缩影。在宁、青、陕、豫、蒙等地,沿黄各省区奋力将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一步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长远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这给黄河流域带来了新机遇,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将坚决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线,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二十大代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说。

    “九龙治水”已成历史。大河之上,“多地共治”正迸发出磅礴伟力。

    科技支撑,生态治理成果“枝满头”

    水源广布的三江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充分利用科技元素打造的智慧公园。

    “千湖之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20世纪80年代曾是全国人均分配最高的县,后因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金矿滥采,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一度沦落为全国贫困县。

    玛多告急!母亲河告急!青海在全国率先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坚持保护、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们建成了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成为全球少数集成应用5G通信、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

    为聚合强大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随着多项研究相继实施,这里生态文明水平有效提升。

    流入四川,黄河在若尔盖大草原拐了一个弯。

    黄河四川段全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主要涉及5个县。在甘孜州石渠县,天然草地总面积达3215.89万亩。哥得尔给曲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查曲河的七大支流之一。

    “我们从2020年开始,就在哥得尔给曲修建全长5100米的生态缓冲带和隔离网。”石渠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远洋介绍。同时,他们也开展多样性建植,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

    生态修复过程中,石渠县将生态修复与流域污染治理、科学实验和旅游观光等有机结合,坚持自然恢复理念,有效推进生态“再野化进程”。

    有了建设者的不懈努力,“黄河之治”硕果累累。

    过去,哥得尔给曲流域附近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如今,该流域附近的“斑秃”土地长出了“绿发”,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根据监测,2021年,黄河在玛曲入境流量92亿立方米,出境流量196亿立方米,增加104亿立方米;与2007年相比,补给量增加了45.5%。

    技术加持,把牢发展“定盘星”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在从源头治理生态的同时,沿黄地区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地处黄河“几”字弯最北端,有2000多年引黄灌溉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之一。

    资料显示,内蒙古沿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区的7.6%,用水总量却占53.87%,这使沿黄灌区农业生产面临着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挑战。

    引黄灌区多水源滴灌高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作物需要水的时候等不到水,就会延误生长期。用上滴灌后,不仅时间有保证,每亩地平均增产100多公斤,而且能省50元肥料钱和100元水费!”农户王玉金说。

    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内蒙古水利科学院副院长于健表示,在沿黄灌区改变大水漫灌传统模式发展为滴灌,对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及农业种植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科技创新使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加速显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7月,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的70多亩藜麦试验田实际亩产突破500斤,为历年测产结果最高。这片藜麦就是山东率先在国内培育出的低海拔多熟制藜麦品种。

    要在全省900万亩盐碱地上推广种植,山东专门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台账,对29项内容展开科技创新行动。

    山东科技厅集全省之力攻关盐碱地育种。科研团队初步筛选出9个具有高产、快熟等性状的藜麦基础品种,并在新疆、上海等地做农田试验,培育出多性状杂交品种72个。

    眼下,山东已收集和创制耐盐碱植物新种质资源1.8万多份。新技术将直接带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科创平台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黄河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协同创新,奏响“黄河大合唱”

    千秋伟业,需久久为功,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宁夏时寄予当地的重大历史使命。

    先行区建设的号角吹响后,宁夏科技厅一手抓立项支持,一手抓政策保障,出台《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先行区生态保护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三年,我们以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一河三山’保护治理为重点,坚持开放创新、科学施策,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该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张磊说。

    黄河之治,险在下游,要在河南。

    作为“千年治黄”主战场,河南省近年来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携手并进,布局黄河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完整创新体系。

    由黄河设计院参与编制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中央政治局审议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参与起草的《黄河法》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完成20余项重大专题研究工作,全面助力国家战略实施。

    九曲黄河万里奔腾,在齐鲁大地涌入大海。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山东省在构建系统完善规划体系的同时,突出强化对接交流、创新协调联动的合作模式。

    去年5月,山东科技厅联合沿黄省区科技厅成立了黄河科创联盟;同年12月,发布《十省区科技厅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协作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联合倡议书》,绘就一幅黄河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画卷。

    “黄河安澜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正如二十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所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沿黄儿女’一定能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