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

    ◎张明喜 石长慧

    【专家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人才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刻理解这一最新政治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落到实处。

    一、强化人才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加以阐述,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尚属首次。除此之外,报告还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人才与科技、教育摆在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重要位置。

    强化人才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已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要素,更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强化人才支撑是对党的人才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2002年,中央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要“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8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提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的新的理论论断。

    二、必须深刻理解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核心要义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大国博弈日益加剧,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赢得科技竞争,突破人才封锁,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一是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范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科技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实现科技、教育、人才的辩证统一。

    二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都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满足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三是完善人才战略布局。人才战略布局既包括人才战略目标,又包括人才战略举措,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们要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等战略举措落到实处,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四是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好、创新活跃和文明程度高的地方集聚。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落到实处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流动等机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将各类人才从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支持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壮大做强战略科学家队伍,带动更多创新团队。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抓住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和需求,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织密中外科技教育交流合作网络。注重从全球各国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各国优秀青年人才来华留学访学并择优留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