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两位“科技特派员”走上党代表通道

    ◎本报记者 何 亮  陆成宽  马爱平

    10月16日上午8时15分,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场“党代表通道”活动举行。在15位来自全国各行业的代表中,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科技特派员。在媒体镜头的聚焦下,两位服务乡村的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乡村振兴最强音。

    林占熺:变“菌草”为“幸福草”

    在党代表通道上,林占熺讲了一个菌草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的故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种植成功后,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还特地登报公布。

    年近八旬的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里农业专家的原型。在“党代表通道”自我介绍环节,林占熺说,菌草成为闽宁扶贫协作的第一个产业,帮助宁夏西海固17500多个农户摆脱了贫困,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如今,菌草技术不仅让闽宁镇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而且推广到了106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因为菌草摆脱了贫困。

    林占熺记得,在菌草推广过程中,他和同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当地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功。有的国家还因种植菌草成功组织了庆祝大会,数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载歌载舞。

    如今,菌草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贡献。今年,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相遇的地方,人们建起了一道长300米的巨菌草生态防护墙。它像一道绿色屏障,庞大的根系如同亿万双手,紧紧扭住黄沙。在黄河汛期的71天里,这道生态屏障减少了1400多吨黄沙流入黄河。

    巨菌草是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能在乌兰布和沙漠扎根并不容易。

    2013年春天,70岁的林占熺来到黄河岸边的乌兰布和沙漠。这里年均降雨量不足160毫米,常年伴有六七级大风,刚刚长出的菌草苗子,一夜之间就让风沙打秃了。不服输的林占熺带着年轻的菌草团队不断挺进乌兰布和沙漠,一定要培育出适合在沙漠里生长的菌草。

    十年间,林占熺团队先后引进20个不同品种的菌草,终于培育驯化出两个适合在乌兰布和沙漠生长的菌草品种。试验数据显示,一棵生长150天的菌草,根系能牢牢锁住18.8平方米沙地,每亩鲜草产量平均达12吨。

    如今,林占熺团队已经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种下了3000亩菌草。

    被誉为“菌草之父”的林占熺,带着自己研发的菌草,把一棵棵“幸福草”种到了沙漠里、戈壁滩、黄河边、盐碱地。

    朱有勇: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科技创新

    云南省澜沧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在澜沧县的驻村科技特派员。

    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把实验室搬到澜沧县蒿枝坝村的田间地头,成了脱贫攻坚的一员。

    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朱有勇说。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2022年,云南推广水稻上山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朱有勇说,“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

    “在澜沧科技扶贫的基础上,我们准备推进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一步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朱有勇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5年多来,朱有勇团队本着“推广一批科技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科技成果样板、培引一批扶贫科技企业”的理念,在澜沧县推广林下有机三七11629亩、冬季马铃薯17000亩、冬早蔬菜10000亩,建设多个科技扶贫示范产业基地,培养了2220余位致富带头人。2020年11月,澜沧县实现脱贫,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朱院士是我们澜沧‘高配’的科技特派员。”澜沧县的老百姓说。

    未来的澜沧县将更美好。“我常跟年轻同志说,我们‘农字号’科技特派员,要多到地里转转,多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把所学知识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老百姓致富,这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什么都有价值。”朱有勇说。(科技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