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9日 星期日
方勤:用创新语言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展厅组织移动安装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本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黄 敏

    探寻中华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非创新不可为。三十载牢记初心、担当使命,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创新有为,让古老文物更加鲜活生动,吸引更多群众关注考古、爱上博物馆。

    他带领团队建设湖北首个考古方舱,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搭建智慧博物馆、统筹数字文化展览;他既是历史文物的“解码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把博物馆“搬”进网络云端

    博物馆承载过去,连接未来。湖北省博物馆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26万余件,是弘扬荆楚文化的阵地和展示荆楚文明的窗口。一直以来,方勤给自己的定位是: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做好长江中游文明的“探寻者、守护者、传承者”。

    2020年3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千万人居家。湖北省博物馆尝试组织了第一次云上观馆活动,累计观看量高达3000万人次。如今,“云游”湖北省博物馆成为观众全天候、沉浸式观展的首选。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博物馆看展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方勤常常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常来逛博物馆。为此,湖北省博物馆在陈列布展中加入AR、VR技术,增加展览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数字化转型之余,方勤还提出,布展、开展活动等都要考虑年轻人的兴趣所在,打造集观赏学习、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场所。

    伴随湖北考古与博物馆频频“出圈”,方勤数次以国宝守护人和考古代言人身份亮相多档节目,掀起一股不小的“文博热”,他也因此被称作“网红馆长”。方勤认为,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化建设绝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它带来的是全新的社会形态,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平台,是业务协同、文物展示的创新平台,是文物保护、价值挖掘的决策支撑平台,是内容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平台。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荆楚先民的饮食,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推出线上情景剧,带大家学做荆楚风味美食;“珍宝大拜年”线上活动,推出馆藏文物系列表情包,成为人们拜年问候的新时尚;“打call镇馆之宝”特别活动,为公众讲述博物馆年度新晋十大“镇馆之宝”的文化故事。

    将实验室建在考古现场

    9月28日,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第三具完整“郧县人”头骨化石,该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也是我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

    方勤介绍,为开展更深入、精细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考古队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建立了包括核心舱、实验室、多功能中心和预留发掘区在内的1000余平方米温湿可控考古方舱,同步进行八大学科33个方向的研究,让所解读的信息更多、更准、更科学。“科技已成为考古的左膀右臂。”方勤说,新时代的考古,科技应用必不可少。考古早已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

    “在考古中,新科技、新技术就像给我们插上了翅膀、增添了眼睛。”他说。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方勤作为项目主持人带领团队建立湖北省首个考古方舱,搭建500平方米科技考古实验室,将更多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古老遗迹。“我们发现了宫殿性的建筑遗迹,还有水稻、粟、麦等植物残留,说明5000年前中华民族在长江流域就有高度辉煌、高度发达的文明。”方勤说,这些新收获,都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在方勤的带领下,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展览展示、传承弘扬、考古发掘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遗址到先秦时期的曾国遗存,湖北9个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方勤表示,他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