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双创拓宽高质量就业和稳增长之路

【关注新动能 助力稳经济】

    ◎刘佳薇 王凌云

    编者按 随着科技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新产业不断涌现,经济发展的新赛道也不断拓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驱动力。今日起,本版开设“关注新动能 助力稳经济”栏目,聚焦稳经济、稳就业、稳增长,约请专家为各地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建言献策。

    双创浪潮中,大量代表着新动能的新经济创业企业孕育而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创造了灵活的就业形式。把握好创新创业与新动能创造、新就业增容的关系,有利于深化创新创业政策举措,提升创新创业能级,落实好国家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任务。

    创新创业是催生新动能的强大引擎

    创新创业是催生新动能的强大引擎,体现在衍生新产业、新企业、新需求、新服务的过程中,新动能造就了就业新趋势和新空间,助力经济实现稳增长。

    创新创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高科技产业和跨界融合产业的繁荣发展,形成就业增长点。科学家、研发人员等“技术派”成为硬科技创业先锋,在数字通信、类脑智能、空天、生物等前沿技术领域推动大量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未来产业、高科技产业和跨界融合产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变得异常活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就业空间。人社部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预计未来5年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缺口近150万、人工智能近500万。

    创新创业催生了大量像瞪羚企业这样的高成长新型市场主体。这些企业普遍具备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力强等特性,可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有效激发市场需求,高效配置创新要素,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形成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引领者,并由此带来就业机会激增。

    创业即就业,更多人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选择自主创业自由就业。创业与就业本就相互依存,创业是主动就业的体现,极大调动了“人”作为生产力最重要因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群体经过创业实践的磨砺,创业意愿、能力及信心大为增强,使得“毕业—创业—就业”的路径更加现实可行。

    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大规模建设,科技服务业态蓬勃发展,创造了就业新空间。双创浪潮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载体规模稳步增长,创业大街、创业社区、创业小镇等集聚区不断涌现,围绕“创造创富”这一主题,大量创客云集,梦想、机遇、项目和就业融为一体,相生相长。由此也带动了科技服务的需求激增,为创客及初创企业发展提供研发创新、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的企业迅速发展,吸纳和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就业。

    四方面着手促进高水平创新创业

    如此看来,坚持走创新创业发展道路,就抓住了新经济发展和新增就业的“牛鼻子”。为此,应认真谋划、持久部署,使创新创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具体而言,应从四方面着手。

    第一,支持高水平创新创业群体。对科学家、技术专家、创新团队以及企业家、风险投资人、连续创业者等这些有技术来源、有行业资源、有商业经验的创业群体给予重点关注,统筹资源支持他们瞄准高技术前沿创业领域,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引领型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同时,重视青少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多样化创业教育,探索建立各级“科技创业研修中心”。

    第二,支持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创业领域。在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应大力推动以应用场景为支撑、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创新创业活动,研究出台鼓励新经济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应用场景创新”供给,加大公共数据的开放力度和自由交易流动,形成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引导其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支持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稳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和主力军,创新型企业的就业稳定性则更强,所以要加强对瞪羚企业等高成长企业的培育力度。需围绕新兴业态的监管、行政审批便利化、政务数据开放等深化制度改革,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为平台型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稳定平台主企业及其共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预期,对平台企业催生多样化就业岗位和稳增长提供政策支持。

    第四,推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向高能级发展。重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概念验证中心、龙头企业未来研究院等新研发组织;引导孵化器提升“创业赋能”服务水平,探索新一代孵化模式,建设产业孵化器、硬科技孵化器;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耐心资本和早期资本给予政策倾斜和信心加持;加快推进双创生态数字化治理进程,通过大数据平台工具实现双创生态的数字建构、监测感知、评估诊断、决策实施的闭环管理。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上,深化对连续创业、创业保险、创业退出等问题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