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
创新成果: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经济主战场,我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一大批创新成果集中涌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主研制大飞机一飞冲天

    2017年5月5日下午2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蓝绿三色涂装的大型飞机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机场跑道准备起飞。

    经过1小时20分钟的飞行,C919大型客机顺利降落,首飞圆满成功,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取得历史性突破。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生产,安全性有充分保障。

    近期,全国多个机场都出现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身影。7月8日,C919先后在桂林机场、北海机场进行功能和可靠性试飞任务;7月12日,C919首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9月7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试飞合肥新桥机场……中国民航开启了新时代。

    高速磁浮列车“贴地飞行”

    2021年7月20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具备了进一步推进高速试验和工程化示范的条件。

    作为国际尖端技术,高速磁浮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一大“制高点”,是全球交通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课题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国内磁浮、高铁等领域的30多家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产学研用”创新“舰队”联合攻关。历时5年,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港珠澳大桥创造世界工程奇迹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2018年10月23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6.7公里,工程建设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超长钢桥面铺装、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在建设期间,13家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组织、全力攻关,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港珠澳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贡献绿色力量

    2021年12月20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在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

    高温气冷堆被称作“傻瓜堆”,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固有安全。这是1956年美国科学家泰勒提出的理念:要使公众接受核能,反应堆安全必须是“固有的”,也就是说在严重事故条件下,不用人为和机器干预,核电站的核心——反应堆堆芯不会熔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量外泄,不会发生严重的核事故。因此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被誉为“最安全的核电站”。

    在固有安全性的基础上,高温气冷堆还具有温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多模块灵活组合等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实际建成这类核电站的国家。”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说。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核心技术完全属于中国,核电站工程的约5万张图纸、10万页文件,1.5万余件技术含量高、安全设计要求高的核岛设备等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10兆瓦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到如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中国在高温气冷堆这一先进核能技术上迈出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一大步,实现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每年发电量14亿度,可以为200万居民提供一年的生活用电。不仅如此,该核电站预计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万吨,为中国生态建设贡献绿色力量。

    “深海一号”打开深海能源宝藏

    2021年6月25日,由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打开南海深海能源宝藏的“钥匙”,实现了从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进的历史性跨越。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为高效开发“深海一号”大气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并为其量身定制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

    “深海一号”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高标准设计,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它的建造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集大成之作,创造了全球同类型平台建造速度之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