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换赛道、转格局
山东济宁制造强市展新颜
济宁运河城视觉中国供图

    济宁市正在向高端制造业、新兴制造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济宁市积极搭建研发成果转化桥梁,让多项科技新成果成功找到了转化归宿。对于济宁来说,“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一手抓创新,另一手抓改革,今天的济宁市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王延斌

    8月26日,“中国这十年”中央主流外宣媒体济宁行活动启动,并举办了媒体见面会,围绕制造强市、港航物流、创新驱动等主题开展采访活动。科技日报记者随团深入济宁进行了采访。

    山东省济宁市,道路两旁遍布湖泊。创业者费林江选择了其中一片水域,建成了现代化珍珠养殖基地。这些湖泊成就一方美景,更是当地百姓致富的阵地,其前身却是曾经的采煤塌陷区。

    济宁市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诞生地,曾依靠煤炭这一“黑色黄金”,一度占据了时代高地,经济规模在鲁南、苏北首屈一指。但随着时间变迁,煤炭开采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产业转型成了必然的趋势。

    自2021年8月起,济宁实施了“制造强市”战略,把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作为头等大事和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上述情形,从近期科技日报记者深入济宁市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汶上县的调研中可见一斑。

    产业方向之变,让传统煤企有了全新赛道

    在位于济宁市任城区的恒信集团,一块煤不仅可以变成可降解方便袋,更可以变成甲醇、粗苯、改质轻芳烃等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在该企业的车间里,他们以煤为原料,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将传统的煤炭产业延长为包含焦油加氢、苯加氢、煤气制甲醇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甚至连生产废料也被“吃干榨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山东是化工大省,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226亿元的恒信集团是山东省煤基精细化工的链主企业和高端化工的领军企业。在“双碳”目标下,该集团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三条赛道上一路向前。

    如果说恒信集团是以传统原料为基础研发新产品,那么位于邹城市的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为传统产业提供新技术和新手段。

    在该企业,掘锚护一体机器人是一个“灵活的胖子”,集掘进、临时支护、锚杆锚索支护、除尘、钻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操作人员可在千米之外的地面上操控作业。这种机器人的使用,让人工成本缩减一半,效率提升50%。

    “在传统印象中,提起济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儒家文化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李增刚对济宁非常熟悉。他认为,今天的济宁市早已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煤炭”产业进行粗放式增长,而是正在向高端制造业、新兴制造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济宁市正在成为“制造强市”。

    对于传统制造业大市济宁市来说,“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的认识尤为准确。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制造强市”战略,确定了要建立“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即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兴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

    济宁市已经建成了2个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4个5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7个产业集群和13家企业入选省级“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和领军企业库。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在济宁市脱颖而出。

    深耕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崛起的“最强力量”

    一张纸巾被塞到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再用力摇晃几下,纸巾就瞬间融化为一团白浆。眼前的这一幕,并不是魔术,而是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产品。

    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企业的产品展馆,发现类似的高科技纸巾并不少见。该企业在行业内首创了溶解浆连续蒸煮技术,首次从水解液中提取出木糖,制造了世界第一张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的“无添加”系列生活用纸。

    正该企业深耕科技创新,先后斩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两项国家级大奖,并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表示,要以科技创新成果带动投资、推动技改、提升效益,以创新赋能发展、制胜未来。

    在济宁市,无论高端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认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久久为功优化生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响一流创新品牌,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济宁大地竞相迸发。”

    去年4月份,来自汶上县的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里少见的新能源板块新锐。该企业董事长何洪臣向记者强调:“过去十几年,我们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大功率电力电子节能控制领域苦练‘内功’。”

    如今,“双碳”战略的推进,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给了该企业施展实力的空间。

    实际上,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济宁市层面,科技创新的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不过,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尽快突破关键技术;高校院所往往拥有众多技术,却苦于寻找“用武之地”。今年以来,济宁市通过绘制“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和“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两张图谱,积极搭建研发成果转化桥梁,让32项科技新成果成功找到了转化归宿。

    良好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一年前,专业研制高精度锻造装备的韩国镐成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韩国镐成)对于入驻山东济宁还持观望态度。韩国镐成的顾虑在于:当地伙伴体量尚小,是否值得大规模投资?当地政府诚意如何,会不会半途而废?

    韩国镐成能否落地,成了区域软、硬环境的“试金石”。一方面,济宁方面前后七次不远千里深度洽谈,并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对接;另一方面,济宁当地完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杀手锏”,促进了落地的一锤定音。

    对于济宁来说,“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当地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6%,累计吸引5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创业、投资资源的多寡,并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去年5月份以来,济宁出台了《济宁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三大新政,让企业家唱“主角”,并启动了“助企攀登”活动,共派出1560名干部联系包保企业,常驻企业解难题、助发展。

    张弛,是济宁派山东泰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驻企干部。为了帮助企业,他拜访对接了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滴管式金融顾问服务,共帮助企业获得新增授信5000万元。

    以往企业申请政策扶持,既要线上提交申请,又要线下投递材料。如今,使用多项技术打造的“惠企通”平台汇集了7万余条惠企政策,基于本地企业画像,实现“政策一键匹配”。企业只需要输入名称,系统就能精准匹配出符合申报的政策和奖励。

    正因如此,有些“尝到甜头”的受访企业表示:“原先是我们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我们。”

    “任何一个人才、平台、企业、产业的成长,既需要土地、资金等硬要素,也需要制度、环境等软要素。”济宁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改革,就要让软硬要素流向区内项目,让它们尽快成长起来。创新转型,新动能崛起了;深度改革,旧堵点打通了。”

    一手抓创新,另一手抓改革,济宁市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上半年,该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