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优化创新环境,用好“第一资源”
——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系列评论之四
2021年4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付丽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科技“冲锋号”每一次吹响,都释放出强大的动能。而背后,则是人才的有力支撑。

    体制活,人才活;机制新,事业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才能激发新时代人才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强调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科研经费、人才评价等相关政策频出,科技改革“动真碰硬”,改革政策密度之高、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关键在于减负松绑,把科研人员从日常俗务中解放出来。《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直击痛点,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资源碎片化”“项目多头申报”“九龙治水”,这些科技界长期为人诟病的顽疾,在改革方案中有了针对性的“良方”:分散在各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五大类;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的执行,而是引入专业机构“打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由此,资源统筹力度大大强化,资源配置“天女散花”局面得以扭转。十年来,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不断完善。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驱动从本质上说是人才驱动。而实现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毋庸讳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还存在缺口,人才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青年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源泉,必须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这就需要继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用好科学家,尤其是一流科学家。在不断完善的科研环境中,科研人员构成的一个个“雁阵”,在头雁的带领下,必能展翅高飞,齐心协力奔向目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