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
柯兵: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本报记者 何 亮

【科研人心声】

    “从2015年至今,是专业机构改建不断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服务的关键时期。”谈起科技计划改革的影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副主任柯兵体会颇深,“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它将对中国未来的科技管理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12月,科技界熟知的“64号文”发布,科技计划改革的发令枪就此打响。

    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将此前种类繁多、交叉重复的科技计划进行整合,防止科技资源“碎片化”。与此同时,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的新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国家行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

    “引入专业机构进行科技计划管理,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见证并参与973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柯兵对当时科技界对改革的高度关注记忆犹新,“科技主管部门将权力下放,希望我们‘接得住’‘管得好’,一线科研人员期盼我们提高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避免成为‘二政府’,当时的压力的确很大。”

    2015年,21世纪中心成为首批改建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2017年全面完成专业机构改建任务,正式开启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专项管理工作。

    自专业机构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管理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计划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新政频出,随之而来的是科技项目的管理规范、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当科技日报记者问及近十年间专业机构建设的具体成就,深度参与专业机构改建的柯兵笑了,称自己只是做了首批专业机构改建的“幕后工作”,“针对各自服务的科研领域,7家专业机构对项目管理都有各具特色的做法,这也正是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的体现”。

    其实,从2015年到2017年,21世纪中心完成了内部管理框架的架构和规章管理制度的建设。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起,21世纪中心先后制定完善90余项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和作业表单,涉及从项目申报、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到综合绩效评价等重要环节,实现了管理规则全覆盖,确保了项目管理依规推进。

    “三评”改革、科研诚信建设、构建大监督格局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密集出台,一些细微而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科技计划项目实行不超过5%比例随机抽查机制,科研管理更高效,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投身科研……

    “变化的背后,是各专业机构结合项目管理重点任务,及时将各项政策要求细化到具体工作环节,确保改革精神和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柯兵说,从刚性管理项目到柔性服务科研人员,理念和要求的变化推动项目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近四年来,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有序开展了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对照行动具体要求,专业机构狠抓减负措施落地落实。

    “因为举措配套成体系,科研项目的全周期管理达到减负放权的效果。”柯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前,表格填报不断精简,实现了“一表多用、一表多能”;项目全周期内的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报送,减轻科研人员报送材料的负担;严格控制检查次数,对于需要开展的检查任务,统筹制定检查计划,以项目群集中检查、视频资料代替现场考察等方式,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201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推动科研人员的技术路线决策权落实到位,推进下放科技管理权限。对于专业机构而言,如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科研团队提供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成为重要环节。

    如今,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迈出新步伐,我国在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的重点专项中,若干专项设立了“揭榜挂帅”榜单任务。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出全新的‘揭榜挂帅’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这些新的组织手段和项目方式对项目管理提出新要求,我们也在积极调研,学习经验,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国家科技计划整体创新绩效。”柯兵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