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发展未来产业需打好“组合拳”
◎沈 华 王晓明
视觉中国供图

    要实现各地未来产业的高效布局、错位竞争、有序推进,首先要从技术来源、方向选择和创新模式上对未来产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推进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多个省份结合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与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加紧落实“十四五”规划中重点要布局的未来产业,寻找经济长远发展的新增长点。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成为各地重点关注方向。要实现各地未来产业的高效布局、错位竞争、有序推进,首先要从技术来源、方向选择和创新模式上对未来产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推进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入认识未来产业发展规律

    技术来源上,发展未来产业需要综合考虑颠覆性技术的机遇与风险。技术跟随状态下,企业面对的是具有相对明确技术标准和技术路线的成熟技术,这就使得选择错误技术路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颠覆性技术由于无法事先明确技术方案,因此只有拥有数量足够多的、具有多样化技术开发路线的创新型企业,才能在重复试错的基础上增加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概率。例如,我国在奥密克戎疫苗研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都采用了多条技术路线并举的方式。同时,颠覆性技术本身的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以及高投入性,使得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综合平衡投入、风险和收益。

    方向选择上,发展未来产业需要综合考虑技术与市场因素。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来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方向,必须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国家战略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及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勇闯创新“无人区”,抢占全球产业先发优势。从地方产业选择来看,不同领域未来产业在技术成熟度高低、市场空间大小、技术驱动模式、需求拉动方式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选择不是单一要素决定的,而是要系统考虑不同要素组合的风险及可能性,平衡好地方经济的长期短期发展,以及未来产业与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形成最适合本地的重点领域组合。在进行领域选择时,要充分考虑科技前瞻性、技术成熟度和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同时兼顾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避免出现技术或产业断层、长期短期布局不合理、“光有技术没有市场”等问题。例如,在高清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等离子电视所采用的技术虽然具有显示效果好、延迟低等优势,但由于技术门槛高、产品价格高等市场因素,逐渐失去市场,被液晶电视所取代。

    创新模式上,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更好利用全球科学的开放性、共享性。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表明,国际合著论文的趋势正在加快。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研究造成影响的调查表明,虽然32%的学者表示研究受疫情影响非常大,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合作。同时,开源数据平台的出现,为全球性的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全球疫情的背景下远程办公、在线会议等数字化手段,也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提供了新路径。

    多措并举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产业竞争新高地,需要从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前沿技术要素与能力基础、创新主体培育等多维视角出发规划发展路径,并调整相应的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做出统筹安排。

    一是聚焦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融合化方向,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一体化、先进装备制造、先进能源、元宇宙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地方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筛选适合本地的重点未来产业链条进行方向聚焦和布局,因地制宜的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同时,要鼓励前沿技术产业的集聚与融合发展,推动新兴前沿领域的产业交叉布局。例如,人工智能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未来能源产业与智能汽车产业的集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数据生产要素以及计算能力推动生物医药、智能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效能提升。

    二是围绕创新要素构建技术、人才、数据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提升未来产业要素配置效率。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数据、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在这些要素推动下,要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我国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历史机遇,通过需求侧消费升级推动供给侧生产要素的前瞻布局,提升原创基础研究能力、创新平台建设能力和关键要素配置能力,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素基础。

    三是面向创新全链条孵化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完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未来技术突破正在成为催生未来产业的创新源头,而创新主体则是培育和做大未来产业的核心力量。目前,新兴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的引擎。在全国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是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的近5倍。未来产业的发展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两链融合”,构建“技术—产品—场景—业态”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这不仅需要发挥好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更要发挥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兴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支持围绕主导型企业培育中小企业生态,形成产业配套的区域集聚优势。

    四是充分利用好各地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当前,为贯彻落实由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构成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根据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科技和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要充分依据各地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特点,通过先导试验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在经济基础和制造业基础相对发达,基础研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相对较强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同,实现高端科技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科技资源的要素配置,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培育国家产业竞争新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区域分工,形成国内产业发展的雁形阵列,以东部龙头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替代。同时,通过提升未来产业的全球影响力,推动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促使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五是推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的融合,持续完善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未来产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企业即便是跨越了“死亡谷”,在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通过海量的试错才能逐渐摸索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因此需要给予各类创新型企业勇于试错的政策空间;并且由于未来产业发展中存在前沿技术突破、技术产业化路径、商业模式创新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有效的发现机制和培育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和政策扶持,在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下,营造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这一点对于形成未来产业的“创新绿洲”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