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坚守环保底色,这家园区把“化工饭”吃出科技味

【标杆看变迁】

◎本报记者 吴纯新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如今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生机勃发。大江东去,浪涛看尽,这里坚守绿色发展底色,以创新澎湃无限的动能。

    盛夏时节,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宜昌市猇亭区的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该产业园位于长江沿岸,环境绿树成荫,若是极目远眺,可见碧空如洗。

    “以前,化工产品都是按吨卖。而现在,我们都是按克卖。”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向记者介绍了一款由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的黑磷产品。相比以往的其他产品,该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粗放式化工园区蜕变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在向着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材料产业发力。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如今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生机勃发。大江东去,浪涛看尽,这里坚守绿色发展底色,以创新澎湃无限的动能。

    “关改搬”协同转赛道

    于2004年开建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占地面积共计5500亩。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该产业园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经历了快速发展带来的环保管理困惑。

    改革迫在眉睫,刀刃向内必须下定决心。为此,该园区开展了“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行动,共拆除搬迁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装置10套。同时,该园区投资1.12亿元,修复沿江拆除腾退的900米岸线,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实现生产岸线向生态岸线的美丽蝶变。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园区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集合磷、硅、盐等多要素,实现多产业集群式发展。

    “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我们让每一道工艺的副产物成为下一道工艺的原材料,所有物料在园区内都能实现首尾衔接,形成循环往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陈晓清说。

    目前,这里已成为以有机硅新材料、草甘膦、电子化学品三大集群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陈晓清表示,通过技术创新,该园区围绕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综合利用水电热资源,使每一点资源都转化为企业产品和效益,环环相扣、链链生金。

    其中,以草甘膦生产链条最具代表性。生产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绝大部分可用于生产有机硅,有机硅副产的盐酸又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同时,利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MVR)等,可将含磷废水中的磷回收生产磷酸盐,再将盐回收生产烧碱。这样的回收利用,每年回收价值可达1.5亿元。

    产学研融合谋发展

    “我们不拼资源、不拼规模,只拼创新。”陈晓清说,兴发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经费3亿元以上,从生产性技改向基础性科研转变,开发出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主导产品共计15个系列591个品种。

    2021年4月,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揭牌并启动建设,这是全国第2个、中部地区第1个电子化学品专区。目前,专区已形成年产13.5万吨电子化学品的产业规模。

    依靠丰富的磷矿资源,宜昌多年来端“化工碗”、吃“化工饭”,但同时,该市也不得不面临这把“双刃剑”的反噬——每制取1吨磷酸,会产生约5吨磷石膏。磷石膏这种灰白色或灰黑色的粉末,容易对水质和土壤造成污染。如今,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是一道世界难题。

    作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牵头组建湖北三峡实验室,该实验室首要使命便是寻求一条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科技路径。

    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介绍,该实验室聚焦六大研究方向,包括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硅系基础化学品、新能源关键材料、化工高效装备与智能控制。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提升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推动产业结构迈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打造世界一流的精细化工企业。”兴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充满信心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