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5日 星期一
以科技放大资源优势,这里扬帆远航向深蓝

【标杆看变迁】

◎本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数据最具说服力:“十三五”期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占青岛海洋经济总量的40%、占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0%……

    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成为山东向海图强、青岛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的崭新一极。

    青岛西海岸新区承担着海洋强国战略使命,是青岛海洋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不断放大海洋资源集聚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扩能升级,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国重器”将养殖区推向深远海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是世界知名的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这里聚集了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我国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不断从近海迈向深远海。

    十年来,依托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不断强化设计研发、核心设备制造,推动船舶和海工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

    “从设想到落地,这条船中国人等了整整40年!”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王伟堂说。

    今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海西湾正式交付运营。

    这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运输、加工、起捕,“国信1号”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了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它的成功下水,将我国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

    “国信1号”是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之一。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日新月异。

    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蓝色药库”的主要研发基地。近几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对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颇为看好,他领衔的院士团队与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际海洋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开发海洋类抗肿瘤新药。

    距离青岛正大制药不远处,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以537人的科技队伍,打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向海洋生物产业转型的本土企业也不在少数。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已从一家海藻加工企业,成长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涉足海藻酸盐、功能糖醇、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产业,其制备的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开启国产化之路。

    无独有偶,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实现了从工业级产品到食品级产品,再到海洋生物医药级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与管华诗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海洋寡糖,原料产值可从每吨1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

    海洋生物医药曾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全面剖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后,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出“链长制”工作部署,绘制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1个图谱”和“13张清单”,形成产业链条全景图。据统计,2021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超过30%,成为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赋能经略海洋底气足

    无论是船舶海工产业的质变,还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日益成势,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中字头、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引建。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20所驻区高校;集聚国家级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7个,涉海科研院所11家,建立院士工作站9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总量达9个,海洋人才总量达6.2万人,海洋科技优势明显,高端海洋科研平台集聚,海洋科技企业加速培育,让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深入践行“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国家战略使命中底气十足。

    围绕经略海洋蓝图,青岛西海岸新区紧抓科技主线,充分发挥海洋发展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动互补作用,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发展,打通人才、平台、成果、产业、生态等环节,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经济管理和服务体系;设立1亿元高校校长基金、1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出台股权激励十条等政策,让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擦出协同创新的“火花”;出台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海洋科创高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