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2日 星期二
昔日小渔村这样变身双创热土
◎本报记者 陈 曦

【标杆看变迁】

    3000家

    自揭牌以来,滨海中关村注册企业已突破家。在延伸北京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滨海中关村作出了有力探索。

    “这里给了京津冀企业一片成长和创新的沃土。”日前,和能人居科技(天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能人居)财务总监刘艳平由衷地说。2021年,和能人居将企业总部、数据研发中心以及展示中心落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

    2009年以前,滨海中关村所在的10.3平方公里土地,还是北塘的一个小渔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浪潮的全面推进,这里已经成为创业者梦想起航的热土。

    自揭牌以来,滨海中关村注册企业已突破3000家。在延伸北京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滨海中关村作出了有力探索。

    延伸北京产业链

    与滨海中关村一河之隔,在北塘街宁车沽绿郡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大棚里,西红柿、黄瓜等蔬果长势喜人。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建龙,正带领技术工程师对公司新研发的防灾减灾气象站进行设备测试。

    “这个智慧大棚里应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AIPA)操作系统,可以对瓜果生长所需的温、光、水、气、肥等进行检测,以此来指导设备浇水施肥,形成生态闭环。”胡建龙介绍,此次进行测试的防灾减灾气象站是AIPA操作系统新增的设备,可以把智慧大棚控制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当检测数据达到灾情天气临界点时,防灾减灾气象站可为大棚启动防灾策略。

    在胡建龙看来,滨海中关村就是协同发展的沃土和创新创业的福地。“自2018年从北京搬迁过来,公司始终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紧密结合,还筹建了自主创新技术研究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胡建龙说,目前,AIPA已经落地北京、天津、山西等多地,企业在滨海中关村发展势头良好。

    自滨海中关村2016年11月揭牌以来,北京市和天津市、中关村和滨海中关村就在机制、产业、政策和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介绍,在机制方面,共建共管共运营;在政策方面,探索把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园区交叉叠加覆盖;在产业方面,将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可开发空间承载、海空两港、成本等优势联合互补;在服务方面,做好延伸、拓展与优化。

    打造“3+1”自主创新产业集群

    面向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央企项目产业布局需求,滨海中关村进一步明确自主创新主攻方向,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打造“3+1”产业体系,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滨海中关村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快新动能引育,促进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丰富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陈强介绍,园区同时致力于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群体,帮助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对此,天津菲尔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尔茨)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行政总监王皓郅深有感触。2020年4月,王皓郅所在的公司落地滨海中关村。

    “目前,我们主要有智能监测、清库机器人、微米级干雾抑尘系统三大板块业务。公司距离天津科技大学非常近,便于我们和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强化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王皓郅说。

    目前,科芯、致导、北方汉王等一批智能科技标杆企业发展壮大;云南白药互联网医院、安智因、泛生子等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助推园区成为数字医疗产业新地标;和能人居、英中石墨烯、洪发生态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加速聚集;北创百联众创空间入库国家众创空间。

    天津滨海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成立,首批规模4100万元。滨海中关村成功获评天津市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之一,成为滨海新区唯一获评园区,为高技术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五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中关村形成了示范效应。

    未来五年,这里将继续锚定打造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的目标,不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不断提升区域配套水平,以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等为创新源头,集中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有效贯通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