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耕作方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图为贵州省威宁县双龙镇凉山社区的众果农机社会化服务基地,农民播种马铃薯。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
2021年,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充分结合服务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2万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5万余个、组织农业新技术及新品种示范推广4900余项、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技术“二传手”3000余人。
◎周芸吉 本报记者 何星辉
“6月19日,科技特派员罗梦阳到乐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跑山鸡养殖技术……”
“6月21日,科技特派员王安娜到黔西市金碧镇开展技术服务……”
在贵州省科技厅的科特派服务平台,类似的工作日志随处可见。截至目前,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已奔赴全省各地,服务乡村振兴第一线。
日前,科技部办公厅和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的《“科技入黔”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以“一县一团”方式,选派科技特派团助力重点帮扶县打造主导产业。
科技特派团实行双团长负责制,行政团长由县区党委副书记担任,技术团长从科技特派员中选任。每个科技特派团根据县域需要开展服务工作。
如今,82个科技特派团覆盖贵州全省,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支科技铁军。多年来,这种“组团式”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在贵州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接力赛”。
“张蔬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西凉山是一个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过去,这里缺水严重,那时候,如果说要在这里建一个蔬菜基地,肯定没有人会相信。
大名鼎鼎的“张蔬菜”张万萍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9年4月,身为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的张万萍,被派驻威宁自治县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从解决缺水问题开始,张万萍整合资源和团队,发起攻坚“集结号”,并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整地施肥、覆膜植苗、浇水定根……他们很快完成了1.1万亩蔬菜的春播工作,覆盖周边高坡、凉山、高山三个村庄。
由于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凉山村村民马敏万没有按照张万萍的要求种植蔬菜。张万萍对他说:“你按你的方法种一小块来比较,看看我们哪个的质量好、产量高。”
几个月过去,在张万萍的种植指导下,满山都是绿油油的蔬菜,成为了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这个被誉为贵州离天最近的蔬菜基地,也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沃土。
马敏万终于服气了,他当面向张万萍竖起了大拇指:“张老师,厉害!”
而后,原本给人打工的马敏万,承包土地搞起了蔬菜种植,成为300亩蔬菜基地的主人。
引进蔬菜新品种、开展绿色防控示范、探索尾菜资源化利用……如今的张万萍,作为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继续选择威宁自治县作为科技服务“主战场”。在张万萍和团队的指点下,威宁自治县大手笔发展起4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马敏万”,让高寒山区焕发了无限生机。
现在的威宁自治县,产业发展到哪,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就跟到哪。马敏万说,因为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现在种啥都心里有谱。
“一县一团”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安顺山药’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目前,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双胞山药一举解决了当地传统山药种植技术难题,已成为平坝区主要的山药种植品种。”邓禄军来自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是贵州安顺市平坝区科技特派团技术团团长。
从指导种薯换代,进行分段栽培,到改良种源、培育新品种,再到分垛储藏,邓禄军和团队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双胞山药,推动当地山药种植技术升级。
“有科技特派员的帮助,我们发展的信心都很足。”杨永华是平坝区天龙镇芦车坝村山药种植户,在邓禄军等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如今,他的“山药经”越念越精,山药从几亩种到了32亩,亩产从4000多斤提增到6000多斤,一亩增收5000元。“才几年时间,我们村的山药就从30多亩扩大到了1000多亩。邓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采集种子、育种、种植、搭架、管护,让我们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山药种植技术。”
在担任科技特派团技术团团长之前,邓禄军其实已经有多年的科技特派员生涯,对于科技服务轻车熟路。不过,团长的身份还是让他有不同的感觉,“过去做科技特派员只要干好分给自己的活就行了,现在带队作战,必须把每一个人的作用都发挥好,才能发挥团队力量”。
今年,贵州省选派了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1200名,市州级不少于800名。目前,这些科技特派员已经扎根于乡村振兴第一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往年经验的基础上,贵州省以县为单位,采取“一县一团”的方式组建了82个科技特派团。
“科技特派员选派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行政村全覆盖原则,由基层一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服务短板提出选派需求,省级统筹组织方式选派。”贵州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石永宏说,每个县区组建一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一般技术问题团员自行解决,重难点技术问题团队协同解决,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团队技术、资源等优势,又极大地调动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全心全意扑在基层第一线。
万名科技特派员“乡村接力跑”
按照要求,科技特派员采取柔性工作方式,根据农时季节、产业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深入生产现场进行指导,每名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1至2个乡镇或产业区,重点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技术引进推广、本土人才帮带等科技服务。
在曾经贫困的赫章县,提起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教授,大家亲切地喊他“潘核桃”。从2008年起,潘学军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优势品种,又以独创的“高接换优法”解决了核桃挂果周期长的问题。经过10多年发展,赫章县的核桃产业从10多万亩,发展到了上万亩,综合产值达到了15亿元左右。
大方县的冬荪栽培曾经因为大量消耗木材资源,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通过技术攻关,以各种废弃物为原料,发酵制作菌棒实现层架栽培,以菜园土为覆盖物栽培,实现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解决了连作障碍和成本高问题。
潘学军和朱国胜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科技特派员。多年来,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科技特派员相继奔赴乡村,上演了一场漫长的“接力跑”。
“‘组团式’接力服务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真正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让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贵阳综保区产发局产业科科长张正冀说,在贵州大地上,科技特派员躬耕田间地头,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广大农民迫切的技术需求。
2021年,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充分结合服务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2万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5万余个、组织农业新技术及新品种示范推广4900余项、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技术“二传手”3000余人。
石永宏说,2016年以来,贵州省共选派10037人次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从2020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连续3年作为贵州省“十件民生实事”写入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科技特派员工作又被贵州省委纳入了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省级层面的37项任务清单中。
为了更好地对科技特派员进行指挥调度,贵州省科技厅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切实破解科技特派员团队各自为伍、凝聚力不强、信息交流不畅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