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3日 星期四
加强创新供给 拓展需求空间
助力生物经济高速发展
◎李书舒 王晓明
视觉中国供图

    目前我国生物经济产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面临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问题。要实现规划目标,需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拓展市场需求空间。

    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该规划明确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这一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生物经济产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面临发展机制有待健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问题。要实现规划目标,需要夯实生物科技创新基础、提高生物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搭建生物经济产业服务平台、拓展市场需求空间。

    生物经济进入国民经济发展主赛道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首先,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多种生态系统,生物遗传资源优势显著,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为生物经济的初期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其次,生物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规模已超过3.5万亿,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尤其迅猛,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带动下,生物加上大健康产业2020年达到10万亿元,科技创新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青蒿素的价值被广泛认可,我国实现了生物经济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基因检测为代表的部分生物技术产品的技术突破使得相关生物产业进入到国际领跑行列,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技术突破也助力生物产业取得了生物相关领域的比较优势,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以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为重点的生物制造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川渝地区根据各自生物产业发展特色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技企业,随着生物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生物经济快速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赛道。

    生物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我国生物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收益,但要实现规划目标——在经济总量规模、经济增加值、生物科技综合实力、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等方面都要有显著提升,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生物经济领域范围广泛,产业种类庞杂,产业链条环节繁多,目前的管理模式对生物经济的创新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技术的转化应用也对科技伦理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更加健全的评估机制进行合理推进。

    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虽然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了国际领先,但整体原始创新能力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生物产业全球研发投入增长速度超过11%,美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研发投入排名第一,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仅为美国的5.6%。生物产业核心技术、部件、中高端设备和材料严重匮乏,发酵产业核心菌种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三是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生物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创新链产业链的高度融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进行联合攻关。但目前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创新活动还是以不同创新主体内部创新为主,在面对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创新平台和设施仪器的开放共享程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20年全球医药产品市场规模达1.39万亿美元,我国市场医药产品销售占全球比重达到20%,但从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里看,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仅4家,云南白药以47.41亿美元排名第37名。中小型生物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经营效益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问题,需要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

    多措并举促进生物科技创新发展

    要实现“2025年,生物经济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的目标,需要明确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生物经济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拓展生物产业的市场需求空间。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夯实生物科技创新基础。以科技创新作为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大生物领域基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生物服务等领域,多方联动、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生物经济相关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提高生物科技创新供给质量。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精准医学等方向,提高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等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从全产业链角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企业产业链供给质量;从人才、资金等方面营造更为宽松的产业环境,培育一批高质量生物经济中小企业。

    三是搭建生物经济产业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明晰生物经济产业服务平台的具体发展要求,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促进产学研三方联动,增强多方创新能力并加速成果转化速率,形成“协同效应”保证平台持续发展。明确服务平台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等,加快攻关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平台服务链。

    四是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引导头部企业不断尝试生物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生命健康需求相匹配。针对生物经济全产业链不同环节,鼓励生物产业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试验提供平台和基地,不断进行需求场景试验,拓展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市场。

    此外,要实现生物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支持生物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壮大生物产业新型创新力量,支持建立产用联合体,鼓励建设生物行业研究院和创新发展联盟等。在此政策环境下,发展生物经济应该尽量完善产业服务能力,优化产业服务环境,依托多方主体联合技术合作、成果开发、项目孵化等方式,积极推进生物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共同攻关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壁垒,在生物产业平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成效。

    (李书舒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明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