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绿色筑底绘新图 宜居油城入画来
◎通 讯 员 王雯婧 本报记者 朱 彤

    【大美边疆】

    水波澹澹,春意盎然,克拉玛依河映碧空收流云,仿佛在天地间吐纳呼吸;炎天暑月,绿树成荫,城市公园凉风习习,漫步间笑谈幸福生活;秋高气爽,长枝弯坠,黄澄澄的稻谷随风摇曳飘香,迎采集者如花笑颜……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对于曾经生活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克拉玛依的市民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而如今已变得触手可及。

    自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来,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如今的克拉玛依,舒展出一幅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宜居美好画卷。

    保卫沁人心脾一抹蓝

    有一种蓝,叫“克拉玛依蓝”,它是克拉玛依的澄澈天空,蓝得透彻,蓝得明朗,切切实实成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幸福感。

    截至2021年末,克拉玛依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1.0%,较上年同期提高2.5%;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消除了重度污染天气。

    这一串串喜人的数据是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坚决、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以春季控尘、夏季截污、秋季治废、冬季治霾为治理主导方向,实施排查整治工业企业治污,锅炉淘汰或改造,施工工地、施工道路扬尘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等措施,持续强化环境监管;出台了地方实体性法规《克拉玛依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了节能减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以法制构建全面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构筑起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全市一共有5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可以24小时自动监测空气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全市的空气质量是有明显改善的。”克拉玛依市环境科研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刘娴说。

    守护动人心魄一汪水

    前不久,克拉玛依市区南郊的古海生态公园迎来了特别的“客人”——黑鹳,它们给克拉玛依的候鸟迁徙季增添了一抹靓丽风景。

    不仅是黑鹳,鸬鹚、银鸥、白鹭、赤麻鸭、绿头鸭等野生禽鸟,也把克拉玛依周边大小水域当作南北迁徙的中转站。

    “黑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濒危物种,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近年来,我市频频出现稀有鸟类,足以证明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兰生说。

    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如同血脉之于人体。为了守护好城市的“血脉”,自2017年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河畅湖清岸绿景美安全”为目标,全市范围内的8条河流和2个湖泊均实现了市、区、乡(镇)、村四级河(湖)长全覆盖,设立河(湖)长74个,确保河流、湖泊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随着古海生态公园、城南带状公园的建成和一批绿化美化项目的推进,克拉玛依市区及周边被绿色包围,克拉玛依河、凤栖湖、金龙湖、玛依湖……这些水域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也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爱惜生机盎然一片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每个克拉玛依人心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再是纸上的道理、嘴上的口号,而是克拉玛依人实实在在的行动。

    清晨和傍晚,来到克拉玛依市郊,就有机会看到鹅喉羚在戈壁滩上嬉戏打闹、纵情驰骋的身影,还有野兔、盘羊、老鹰、乌鸦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这里游逛,甚至还会遇到狐狸。这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得益于克拉玛依不断进行的荒漠化治理。

    近年来,克拉玛依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既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环境融为一体,已逐步形成了以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为核心的城市内部园林景观;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防护林等通道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周边防护林体系;以荒漠植被恢复和重建为主的城市外围生态安全屏障的绿化空间布局。

    克拉玛依始终严控土壤污染风险,严禁“三高”项目进克拉玛依,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引导各类资源向绿色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转换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聚集,并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组织适龄公民直接或间接履行植树义务,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国土绿化事业的积极性。

    “现在的克拉玛依,绿化搞得好,空气质量也好,水也比以前要好多了,我们过得挺幸福的。”市民段美珠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