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3日 星期五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这十年】

    ◎本报记者 刘 垠 代小佩

    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这十年,不仅是我国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的十年,也是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十年。

    这十年,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

    谈及科技创新交出的成绩单,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的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李萌坦言,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数据显示,2021年的全社会研发费用是2012年的2.7倍,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十年来,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十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发展全面、特色突出、质量提升,成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名副其实的第一动力。”李萌说,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地位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年前的不到5万家增至现在的33万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前10名。

    我国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产出的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同样亮眼。“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深空探测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万米全海深谱系化的探测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等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正在加快赋能百业;在大算力和超级计算支撑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一批智能城市、智能工厂、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等正在形成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原创新药研制数量较十年前大幅度增长,多款新冠疫苗、检测试剂和治疗药物有力支撑了新冠疫情防控;一大批科技特派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冬奥”200多项成果落地应用,有力支撑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等等。 

    这十年,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的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是总书记亲自提出来的。”李萌介绍,中央深改委总共审议了20多个科技领域的重大改革方案,目前,中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了突破。

    具体而言,我国首次组建了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了科技计划体系,解决了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建设了国家实验室,启动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了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权,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如何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方面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李萌介绍,包括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树立了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大幅度增强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通过“三评”改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有序展开,不少地方和单位探索了分类评价的实现路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遵循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规律,我国对重大任务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对前沿探索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还设立了颠覆性技术专项,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里普遍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当领军、挑大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谈到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时,李萌表示,“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加快建立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体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通道”。

    为此,我国大幅度增加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的奖励力度,全面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开展了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的试点。

    不仅如此,我国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和制度安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到目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领域达100%,体现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导向。

    此外,我国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建立北交所,畅通硬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落实科技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狠抓落实,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李萌说。

    (科技日报北京5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