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追梦青春,匠心独具护“舟”行
◎黄国畅 何 玲 滕紫辰 周 琪 本报记者 付毅飞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首战告捷。任务重要岗位上,年轻人的身影频频亮相。

    此次任务正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发射场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中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我的宝贝,当你醒来的时候,妈妈已经进场了,答应陪你过的生日,又失约了。亲爱的宝贝,不能陪伴见证你成长的快乐,妈妈心里同样遗憾,但是,妈妈选择了这项神圣的事业,已经做好了奉献的准备……”这是任务启动进场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艳写下的话语。这段话,郑艳并没有舍得让孩子看见,却道出了航天人忠诚奉献的心声。

    郑艳和爱人樊晶都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系统工程师,他们双双奋战在发射任务关键岗位。樊晶是气象系统工程师,小两口长年奋战在发射场任务一线,只得把年幼的孩子留在海口家中交由老人照顾。此次任务中,火箭加注状态变化大,郑艳就和低温加注团队的同事们“宅”在加注控制间,时刻关注着加注系统状态,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自文昌发射场步入高密度航天任务发射期以来,发射场人员和设备状态转换频繁,工作量显著增加,只知日期、不知星期,只知发射日、不知节假日,一个月下来,常常只能休息两三天。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工作上的苦不算苦,怕的是对家庭的那份亏欠,可是他们却依然守着这份事业、这份使命。

    铜鼓岭测控站与发射塔架隔海相望。发射过程中,年轻的雷达岗位操作手们紧盯屏幕上2道小“杠杠”,这就是当前在空中响彻云霄的长征七号火箭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雷达技师管世磊工作9年来,见证了铜鼓岭测控站的建设发展。从光秃丘陵到繁荣翠绿,从一无所有到“万里海天第一棒”,管世磊参与了超过百次的航天测控任务,成功解决了试验任务中的10余种故障,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老管”。然而,已成“老管”的他却从未在现场看过火箭发射,每次陪伴他的,只有火箭发射带来的轰鸣声和电脑屏幕上的“杠杠”。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亲切接见发射场官兵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管世磊是受到接见的代表之一,他表示:“主席多次勉励我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于航天事业,他有着用不完的激情。

    发射场内,处处可见注有“航天光缆”的通信标桩,下方的所有光电缆都是由文昌通信站外线岗位铺设。据统计,航天通信光缆接续高达20000余芯、通信电缆上架8000余对,线路走向、接头分布、线路布局复杂繁多。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线路,对于这些岗位上的年轻人来说,只要报出公里数,就能说出在哪个位置、有没有接头。海南的高温天气不断,他们常常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赶上台风天气或是夜晚抢修,时间还会更长。

    除了艰苦的外出作业,机房内严慎细实的作风更是航天工作的铁律,也是文昌通信站气象岗位人员多年养成的一贯作风。气象机房里,大到一个仪器、一只扳手,小到一颗螺丝、一块抹布,都编上了专属号码,他们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班,守护着8大系统设备,每10秒钟更新一组6要素数据,每天上传96组回波数据。每当极端天气发生时,收集、分发、交换,将天气背后的“小动作”快速捕捉,提前预警将数据快速上传,为火箭腾飞守护最佳“天窗”。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饱含殷切期望。未来,发射场的航天青年将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激情奋进在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征途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