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风传承行动】
“上午六点钟早起、洗脸、吃饭、料理本日应作之事、阅报、写日记……”1961年1月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汪鸾翔的清华老先生用工整的毛笔字在稿纸上写下了自己一天的安排。
时间过去了60多年,如果没有人发掘,这张泛黄的旧稿纸也许还躺在档案馆的故纸堆里,“不见天日”。
2020年初,一期名为《老先生和学霸姐妹花的工作计划表》的短片播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短片介绍了两组清华大学校史馆展品,一组是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马冬昕姐妹的笔记本和工作计划表,另一组就是前文提到的清华大学校歌歌词作者汪鸾翔先生的这张日程表。两组展品的年代虽然相隔了半个世纪,但是体现出的严谨、勤奋的学风却是一脉相承。这个短片的策划者是承接了中国科协学风建设资助计划项目、正在积极建设“学风涵养工作室”的清华大学校史馆。
在史料中追寻传承
“这期短片呈现的是清华人对学风的传承,借助档案史料和实物展品,学风传承有了载体,不同时代的学人之间仿佛发生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卢小兵解读了这期短片背后的“匠心”。
“这期短片是‘档案背后的学风故事’系列短片中的一期,该系列共有5期短片,主题都是学风的代际传承。例如通过不同年代清华师生的笔记、教案和手迹,展示优良学风在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身上的传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每个故事都由校史馆的展品引入,例如我们从李政道的一份电磁学试卷入手,讲述‘大师之师’叶企孙对学生实验操作的严格要求。从朱自清与梁思成在报纸上的君子之辩,讲述他们对学问严谨审慎的态度。通过挖掘档案史料和实物背后的故事,学风的内涵显得更加真实,更有‘触感’。”卢小兵介绍说。
她表示,校史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