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5日 星期六
刘飞香代表: 用更智能的零部件助盾构产业领跑
◎本报记者 矫 阳
受访者供图

    代表委员连线

    履职5年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以下简称铁建重工)董事长刘飞香始终关注着地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积极为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智能化升级建言献策。

    国产最大盾构机“京华号”,直径达16米级,从设备研发制造到施工应用,每一个技术卡点和关键节点,都有刘飞香刻厉攻坚的身影。

    “京华号”的研发设计过程充满挑战,但铁建重工团队,凭着十余年的技术积累,让困难指数陡然平滑。“首次锻造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不能掉以轻心。设备要参建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意义重大。”刘飞香坦言,这其中既有压力,也有底气。

    刘飞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发团队持续8年专注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潜心攻关2900多个日夜,攻克和掌握了围绕开挖、出渣、支护和超大结构件精密制造等关键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建、矿山、水利等隧道工程建设规模和数量持续高速增长,政、产、学、研、用多方位立体式的技术发展和核心技术突破,国产装备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

    在刘飞香看来,随着高原铁路等国家战略性重点难点工程开工建设,设备需要挑战超恶劣的自然环境,应对超风险的地质条件,采用超常规的设计施工方法,满足超大超长超深地下空间结构施工要求,对高端地下工程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

    “部分国产配套核心基础件可靠性不足,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产品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是今后亟待制造企业解决和攻克的难点。”刘飞香说,像盾构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由于应用工况恶劣、制造工艺极其精密、产品可靠性要求极高、规格尺寸巨大,对基础设计理论、原材料、热处理、制造加工工艺、装配与试验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核心,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面临新的方向选择和路径突破。在产业升级的风口中,铁建重工从2014年开始展开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以研发设计数字化、产品机器人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智化、管理智慧化为技术方向的数字化转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