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中铁“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辉煌
中国中铁参与设计、建设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中国中铁研制的GJ3A三臂三篮拱架安装台车
中国中铁研制的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
中国中铁研制的“空轨”试验线
中国中铁参建的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
中国中铁参与建设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

    科技创新是企业全面创新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强大支撑。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中铁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完善具有中国中铁特色的“两级四层”创新体系,优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企业集科研、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一体优势,攻克了一批“高大难新”工程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科技创新为中国中铁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持续完善中国中铁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中铁转型升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到“十三五”末,企业完成年度新签合同额达到2.6万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72倍;营业收入达到974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6倍;净利润达到27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31倍。“十三五”末位居世界500强第50位,排名较“十二五”末上升21位,连续8年在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达到A级。企业连续18年进入世界500强,2021年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3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行业领军优势不断强化

    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中铁以推动中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为己任,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轨道工程等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在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业制造、四电集成、房屋建筑、特殊路基与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助推了行业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技术进步。高质量完成京张高铁、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乌兹别克斯坦安帕铁路隧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等一批广受国内外赞誉的典范工程,“国家队”示范效应显著,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专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基地作用,攻克了一批“高大难新”工程建造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十三五”期间,中国中铁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设奖)1477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0项,省部工法2349项,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平台9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高端人才培养实施规划,实施了“5100人才工程”,构建了“提素质、扩渠道、增待遇、强管理、树形象”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建设体系,形成了“1+N”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涌现出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女主席严金秀等高端人才。企业目前拥有技能人才8万多名,其中高级技师6094人、技师11437人、享受国家有关部门特殊津贴14人、全国技术能手36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人。

    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科技促进管理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载体,创新管理机制和管控模式,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中国中铁加强体系创新,持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系统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中国中铁加强模式创新,在集团管控模式、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模式、数字化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充分发掘并运用自身发展优势,大幅提升管理效能;中国中铁加强管理创新,建立常态化、开放性管理实验室创新平台,推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领跑高速、高原铁路建设

    全面系统掌握了不同地质类别、不同气候环境等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建成了哈佳、哈牡等严寒地区铁路;依托重点工程,研究掌握了特殊严寒地区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设计技术;开展了智能铁路建造技术攻关,设计并建成了世界上先进的时速350公里智能京张高速铁路,从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到智能高铁,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攻克了高地温、强岩爆、大变形、穿越冰碛层和风积沙层等世界施工技术难题,建成了“高原新天路”拉林铁路,开启了西藏铁路电气化时代,为修建建设难度更大的川藏铁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掌握了新建30吨轴重重载铁路建造关键技术,建成的浩吉铁路是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达1813公里的重载铁路,构建我国“北煤南运”新的国家运输通道。

    领跑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

    继续承担中国桥梁设计、建造领军者的重任,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推进我国大跨重载、高速、组合结构桥梁设计、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建成了主桥445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主桥1428米的千米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主跨1092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攻克了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钢桥建造关键技术,建成了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突破了复杂海洋环境下建桥技术,建成了平潭海峡公铁两用桥。这些特大桥梁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中铁在新型、大跨、高速铁路桥梁、跨海桥梁的建造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中铁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领域的国家队,攻克了暗挖隧道断面大、洞室多、超小净距等世界性难题,建成了全亚洲规模超前的站隧合一的新八达岭隧道;攻克了复杂断层超大涌水量、高地热等施工技术难题,历时12年建成大柱山隧道;突破了内河沉管隧道建造技术难题,建成了南昌红谷沉管隧道;攻克了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高悬岩溶隧道、大断面马蹄形盾构隧道等建造技术难题,建成了雀儿山隧道、玉京山隧道、白城隧道,分获ITA国际隧协年度工程大奖、攻坚克难奖、技术创新项目奖。

    领跑轨道、四电、工业制造

    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建造技术,研发了双块式轨枕、CRTSⅢ型先张轨道板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了无砟轨道板安装施工新技术,实现了无砟轨道板安装测量的自动化、智能化;开展了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时速400公里高速道岔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了行业技术发展。研发了高强高导导线及配套零部件,构建了目前世界张力高速铁路接触网平台,实现更高运营速度;攻克了高铁接触网雷电防护及综合接地技术,形成了国家、行业标准;研发了我国时速160公里接触网刚性悬挂系统;研制了集接触网腕臂组装、吊弦制作、挖孔立杆于一体的智能装备;搭建了智能铁路柔性供电系统应用架构;研制了智能变压器、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等系列智能节能产品,形成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研发、产品制造、施工安装、检验检测和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技术综合优势。攻克了超大吨位桥梁架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制了起重量1800t步履式架梁起重机、2×1200t轮胎式搬运机,起重量800t变幅式桥面起重机、50m跨1800t跨海大桥运架成套设备,40m跨1000t级铁路简支箱梁制运架设备,起吊高度3600t“海鸥号”海洋工程吊船等大型桥梁施工装备;攻克了大直径盾构/TBM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制的国内超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彩云号”入选“十大国之重器”、国内超大直径的泥水平衡盾构“春风号”入选央企“十大创新工程”;开发的隧道联络通道用盾构机及其联络通道掘进方法获科技创新领域专业奖项,自主研制了超大断面矩形、马蹄形、U形等多种世界领先的异形掘进机,标志着我国异形盾构设计制造技术引领世界。

    领跑智能建造和其他专业领域

    大力建设数字中铁,研发的桥梁、轨道等BIM正向设计软件,打造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站前专业BIM正向设计平台,研制的盾构云、装备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等平台系统,实现装备物联和监测物联,着力推动装备和桥梁的远程操控、监测预警、智能诊断和智慧管养。以智能化为代表的制造工厂推动了智能制造水平提高。蕲春轨枕厂和苏家屯轨道板场已成为行业智能化生产的代表,推动着铁路施工模式向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系统掌握了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套技术,研发形成了悬挂式单轨、磁悬浮、齿轨交通等新制式轨道交通设计技术;设计完成的重庆沙坪坝站城市综合体为高速铁路上盖高密度开发站城融合项目;掌握了超300m高和全钢结构超高层建造技术,建成了天津诺德英兰、深圳南山商务中心等工程;掌握了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建成了雄安站装配式站台;建设的舟山波音737交付中心推动绿色建造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编制了《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施工实施标准》等6部铁路行业标准,推动了中国铁路BIM标准化建设;研发了纤维增强水泥基3D打印材料,突破了大尺度3D打印建造技术等。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中国中铁在工程建设领域实现了全面创新、全链创新,筑牢了企业转型升级基础,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乃至全球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期间企业科技发展实践充分表明,科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五年来,中国中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忘我奉献,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十四五”新的征程里,中国中铁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当好民族复兴大业的“开路先锋”!

    (图文及数据来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