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营造生态 集聚资源 推动创新
——青岛市市南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纪实(下)
本报记者 王健高 通 讯 员 王 玮

    “我中心已与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签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与莫斯科格林伍德园区、俄罗斯纳米研究中心、塔吉克斯坦科技大学等达成共建研发机构合作意向,已引进俄罗斯人造蓝宝石、哈萨克斯坦国家主权基金等项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运营机构负责人赵中元表示。围绕技术“从哪来”,该中心立足国家路线和市场需求,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后盾,激活创新源头,推动成果转化,构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这是青岛市市南区面向“十四五”,发挥开放创新比较优势,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集聚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成为青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重要支点的创新探索。

    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市南区集全区之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活力、提升品质、传承文脉,打造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样板区。市南区委书记赵燕表示,市南区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场景牵引、开放协同,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作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奋力突破。

    政府推动 创新力量聚起来

    “我们是首批落户市南软件园的企业,看中的是市南区的创新生态优势。”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管理经理苟婉璐介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能耗监测平台,为超过2000家企业节能管理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占据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细分市场20%以上的份额。

    受区域面积限制,市南区在经济发展上更青睐科技含量高、轻资产、发展快的新经济、新物种企业。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表示,市南区在打造适合新经济、新物种企业发展的“热带雨林”上有着领先全国的潜力,通过实施梯度培育计划、搭建投融资平台等形式,促进新经济、新物种企业发展壮大。

    “在全区首批58家新物种企业榜单中,80%以上为科技型企业,86%以上为民营企业,通过扶持计划,助力企业发展,使他们尽快成为市南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市南区科技局局长刘海波表示,今年以来,该区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强化公共资源供给,促进各类要素向新经济领域优势企业和优秀人才倾斜流动、有效集聚,为新经济发展培育丰厚土壤。

    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激活扶持力量。《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明确规定,对区重点培育和引进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最新出台的《青岛市市南区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加强了对产业人才集聚、本土人才培育的扶持力度,为入库新物种企业引进和培育的战略型、引领型、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亲情化服务和全方位保障。

    “上到政策的发放,下到政策的讲解,最后到政策的扶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来自政府层面的重视。”洛克环保公司副总经理尹丽莎表示,市南区政策兑现非常及时,2020年度,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企业营业额逆市上扬突破1亿元,缴税近1000万元,获得了市南区经济贡献奖励,今年5月资金已经到位。该区科技局还根据每年的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给予创新研发型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已收到企业研发投入奖励12万余元。

    集聚资源 成果转化快起来

    近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行,“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入展。

    市南区区长高健表示,该区打造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助力“四新经济”发展,优化科创生态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国家级科创服务平台,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要通过提供创新服务和技术赋能两大业务板块,帮助企业实现稳步快速发展和技术迭代升级,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船出海、保驾护航的新方案。”赵中元介绍,该中心已收集国内外技术成果近3200项、技术需求500余项,参与实现国内外技术转移转化80项,签署协议14项,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在人才共享与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不断举办各种公益科技培训、项目对接等创新活动,现已累计服务企业1600余家,优化了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该中心积极推进“以新带新”,引进并培育了20余家“四新经济”新势力企业,其中不乏行业翘楚。从俄罗斯引进的人造蓝宝石晶体项目已落户中心孵化器,采用其专利装置生产的蓝宝石晶体自重可达80公斤以上,并且晶体纯度高、质量好、成本优势大,目前正在计划引进4—6名俄罗斯专家,实现人造蓝宝石的量产。由该中心与中湾农业科技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橙果农业创新服务平台,是科技部首批试点国家级星创天地,致力于低碳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研发并运营了数字孪生平台、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基于产业孵化的数字化产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