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开辟产教融合新路,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陈 翼

    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神机秒算——工业机器人集成创新及智能运维服务商”“池骋千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开拓者”两个项目,获得银奖,实现了该校在这项赛事上的新突破。

    “这是我们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壮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重要举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沈琳说。

    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沈琳看来,产业技术迭代创新,对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思变、主动适应,方能跳出传统人才培养的方式,走出一条产教融合育人的新路子,打造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常机电”样板。

    目前,该校校内建设了“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校外以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机械研究院为核心,链接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及科研院所;“共享工厂”集成了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实训中心等24个技术中心,联合了江苏恒立液压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无锡信捷集团等15家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更是链条式集聚了智能制造产业链和技术链内关键环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智能制造技术、装备、资源、人才等的共享定制服务。

    该校与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内优质企业合作共建“学产研”一体化教学真实场景,根据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发了“生产型、研发型、学习型”任务,开发教学资源和典型实施案例,借助“共享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教学场景,开展“模块化、全工序”项目教学,融入技能大赛和双创项目,实施覆盖智能制造从设计生产到集成运维的全工序实训,实现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标准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

    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校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调整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相符的专业,开办了行业急需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动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新兴专业,加速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招不进、输不出的“老大难”问题。

    该校科研处处长张波介绍,学校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学资源整体性不够、教育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实施与企业生产结合不紧密以及育人平台开放性不足等问题,瞄准智能制造先进技术,依托承担建设的科技部“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中小企业智能装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融通“共享制造”建设理念,定位智能制造产业高端,瞄准智能制造先进技术,打造了“共享工厂”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现在,学校已吸纳350余名产业教授、大师工匠,每年还将安排专业教师入驻企业,有效推进‘学产研’一体化教学,实现设备共用与数据共享、双向供给与自主选择、人力资源共享与团队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定制培养,人才供给与需求动态匹配,形成了共享工厂‘三合一、全过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沈琳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围绕学生创新创业,重点建设了智能制造质量管理产业学院、常州机电—安川电机机器人培训中心、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编程实训室等教学实践场所,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常州市师德模范、该校教师莫莉萍曾先后担任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机电一体化技术、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主任。她说:“学校成立了‘创新班’,专业导师从大一开始,重点培养拔尖人才,并鼓励他们到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锻炼,依托校内外创业导师资源,对参赛项目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批次的系列赛前培育,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这些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类重点专业的学生,通常未出校门就被企业提前“抢”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常州区域产业分布,根据常州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利用现有政策优势,引导并支持毕业生留常就业创业,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常州市副市长杭勇在考察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时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