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助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
学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成立学生科技工作室
学生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智能物料存储项目实习
产业学院教师指导参赛学员

    ■广 告

    为服务制造强国战略,适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需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机电)聚焦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单位的指导下,与新华三集团、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常机电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新华三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双主体、三段式”育人模式,校企协同助力学生进阶成长;搭建“工业互联网产业一体化平台”,开展“项目化、全流程”培养培训;以智能工厂制造运营管理过程为载体,开发一体化校企合作课程;共建“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探索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校企双流机制,“引培聘兼”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共建专业运营服务平台,探索多元主体管理新模式;依托“人文交流经世项目”,打造高职专业“走出去”典范。该产业学院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党建引领,推动“一创双示范”工程

    校企合作成立“树人书记工作室”,以争创“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目标,打造“教师、学生双示范工程”。教师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教师先锋模范作用,让教师将感动化作信念和动力,树立教学新风,提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成效和工作质量;学生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学生社团、创新工作室为抓手,带领群团组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内容涵盖社会责任、职业道德、问题解决、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将“价值引领”功能增强和发挥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学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深度融合,创新“双主体、三段式”育人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双主体”办学,打造“七共”建设机制,即:资金共投——学校投入人才培养服务费、双方共投创新中心建设资金;方案共制——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共施——采取“一课双师”教学模式,开展“一项目、一团队”模块化教学;资源共建——双方共建集“专业标准输出、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应用、成果孵化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师资共融——组建校企混编、专业融合教学团队;成果共享——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共享创新应用成果;风险共担——制订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每年对培养绩效进行考核评估。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课程+讲座”,通过校内教师授课、企业导师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学习兴趣,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夯实本专业的技术技能;第二阶段“项目+实战”,通过项目训练、实战开发、论文撰写、知识产权申请等途径,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纵向课题和企业的横向项目,强化专业群复合技术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竞赛+双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顶岗实习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杰出创新人才。学生获“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蓝桥杯”国际赛二等奖3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针织‘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荣获全国一等奖;一名学生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适应产业,开展“项目化、全流程”培养培训

    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工业互联网产业一体化平台”,实现设备管理、数据分析、故障诊断与运维服务,已接入设备1万余套,服务地方企业160余家。

    学校基于“工业互联网产业一体化平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训操作,提升学生技术岗位能力。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化、全流程”培养培训,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工作现场,围绕工作现场的真实问题或项目,通过对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典型工作场景的分析,结合企业“1+X”“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大数据平台运维”证书标准,共同开发全流程项目,实现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

    对接业务,开发一体化校企合作课程

    对接智能制造的通信与控制、数据通信与分析、网络服务与安全等业务领域,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设理念,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过程以一个完整的智能工厂制造运营管理过程为载体,按照“工业现场制造运营管理—工业网络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工业应用开发”业务流程,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运行场景,并将所承载的政治素养、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分解到各项目中,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生产实践反哺学生培养。

    共建创新中心,打造学产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依托江苏省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州市工业互联网数据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学校投入1400余万元,企业捐赠600余万元,共建“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造集“专业标准输出、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应用、成果孵化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该创新中心包括1个专业建设智慧工场(含AI+教育展示中心)、1个实训基地(含“1+X”培训中心)、1个创新工坊(含大师工作室)、1个技术服务平台(含成果展示平台)。

    “引培聘兼”,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依托校企双流机制,企业选派多名工程师长期入驻学校,推进校企在协同育人、师资培养、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合作实施名师、带头人等领军能力培养计划,瞄准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目标,设置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学校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短期培训,提升行业专业水平。

    校方混编教师的管理权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企业方负责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和考核,校方负责混编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月度考核系数与企业岗位补贴挂钩,年度工作评价由企业方提交学校参与评优。双线管理模式将校企优势最大化,校方发挥教育常规管理的优势,确保教学有序进行,企业方发挥企业绩效管理优势,确保学生获得优质学习体验。

    依托项目,打造高职专业“走出去”典范

    在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建设“经世国际学院”,内外设点联动,一方面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另一方面鼓励中国学生走向国际,共同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依托优势产业技术和学校“双高”重点建设专业群,打造国际标准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方案,开发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学校先后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ITU)、韩国亚洲大学、中州科技大学签订合作意向、共同培养人才;服务五洋纺机等大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开展跨国员工培训、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专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完善机制,形成契约式校企合作关系

    提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重大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以校企共同利益与价值共识为基点,双方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和章程,理事会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执行院长负责综合协调,承担组织与日常管理,推进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校企签订人才培养服务合同,形成契约式合作关系。产业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分阶段工作目标,责任到人,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对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及部署,确保产业学院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促进多方的事业发展。

    (图文及数据来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