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名为高端家政,实为家庭教师?
教育部: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不过,新情况也“冒头”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培训机构由“地上”转入“地下”,改头换面,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严重干扰政策执行,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向这类取证、查处和监管更为困难的校外培训类型。

    《通知》明确,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合规性学科类校外培训一般是指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登记的培训场所和规定的培训时间,由其所聘请的具有教师资格的培训人员,按照规定的培训方式,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的符合培训内容要求的学科类培训服务。

    对照合规标准,《通知》逐项列举出7种隐形变异形态,包括: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以及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这是上述6种形态之外兜底的情形。

    上述负责人坦言,经分析研判后他们发现,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重点是查处对象、查处主体和如何查处,难点集中在认定、查处和监管环节。于是,《通知》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辨别机制,着力解决“查处什么”的问题。规定地方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二是落实属地管理,着力解决“谁来查处”的问题。压实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查处。三是强化监管执法,着力解决“怎么查处”的问题。强调要压实管理责任,充分利用网格化综治体系开展巡查执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信用惩戒等多种监管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解读文件时指出,对地下、家庭私教的查处治理,需要科学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

    所谓科学治理,是指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由专家委员会鉴定培训的方式、内容是否违规。专家委员会鉴定机制,不仅可以处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分类争议,如有机构以非学科培训为名开展学科类培训,可由专家委员会对具体培训内容进行鉴定。

    熊丙奇说,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不是一刀切的关停,而是通过严格治理,让校外培训回到其应有的功能和定位。而且,需求侧和供给侧也要同时治理。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去处。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强调,要从根本上落实“双减”任务,还需要各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努力办好办强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要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畅通职业教育的出路,使不同类型学生都有各自出彩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焦虑,全面重构健康、理性、和谐的教育生态。(科技日报北京9月8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