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5日 星期四
曾文龙:无形战场的制胜尖兵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曾 涛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盛夏时节,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演练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部高原激战正酣。

    突然,“敌”方出动侦察机对我实施战场侦巡,一旦得手,我方部署将被“敌”一览无余。

    情况万分紧急,时间分秒流逝。曾文龙迅速进行判证、分析和评估……很快给指挥所提出应对处置建议。指挥所据此周密部署,最终“敌”目标一到达作战地域就钻入我方布下的电磁“迷魂阵”,无功而返。

    曾文龙,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工程师。几日前,他刚刚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他说:“我的工作就是以电磁波为武器,掌握和阻断敌人的信号,关键时刻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通过电磁压制帮助我方克敌制胜。”

    实现电子对抗保障“开门红”

    “信息化联合作战中,谁能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谁就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战争主动。”曾文龙内心深爱这个战位,更清楚肩上的担子不轻。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吹响了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号角。曾文龙被任命为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

    从军区到战区,简单两个字的变化却蕴含着作战模式的彻底转变。战区成立后,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电子对抗保障,由以往单一的数据保障,向提供多维综合信息的指挥保障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向保障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

    面对新的更高要求,曾文龙把“制胜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无形战场”当作目标,迈上了能力升级、素质转型之路。

    他开足马力,像海绵一样吸吮联合作战和军兵种知识——系统梳理战区电子对抗作战力量体系,调研摸底战区电子对抗装备实力底数、背记相关性能参数;深入分析研究世界经典电子战的作战特点及经验启示,围绕未来联合作战需要破解仿真计算、效能评估、作战协同等难题;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坚克难,将大数据等最新技术纳入研究领域。

    那年,战区首次组织联合演练。筹备阶段,曾文龙发现没有适合任务区域的基础数据,作战计算无法展开。他立即组织力量紧急整编、加载作战数据,像颗钢钉连续一周“钉”在办公室,终于在正式演练前将问题归零。演练中,他完成几十种场景的仿真推演,创新提出8项作战计算指标模型、1项作战计算理论,实现了联合作战指挥中电子对抗保障的“开门红”!

    “谁先掌握谁就把握了制胜先机”

    “高原高寒地区是西部军人的主战场,更是电子对抗保障力量的主阵地。”曾文龙告诉记者。

    为准确翔实地了解战场环境、感知战场变化,曾文龙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铆在雪域高原。他14次赴高原边防执行任务,行程10余万公里,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上百次,足迹踏遍了西部边防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点位。

    以往,受地形、天气、设备等影响,采集数据基本是“守株待兔”,有时蹲守十天半月也一无所获。

    “狡兔还三窟呢!这个地方采集不到就换个地方,我就不信搞不定!”轮到曾文龙负责这项工作时,他打起了“运动战”,并优化了设备,采集数据的效率明显提升。

    以往,受体制编制、成果利益等因素影响,数据采集单打独斗、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保障作战需求。

    曾文龙借助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优势,想方设法推动联合作战机制落地落实。他到厂家和部队调研,掌握不同军兵种装备参数技术标准,打通信息共享链路。利用训练监察时机,检查督促诸军兵种一体筹划、一体联动,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航天、航空和地面等多维力量的“联合作战”。

    近年来,曾文龙先后取得大量实用管用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全军空白,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撑。

    采访中,曾文龙说,去年的纳卡冲突让他印象深刻,从这场战争可以一窥未来战场,其中无人化智能化武器和电子战将占据主导地位。

    “新质作战能力已成为打开制胜之门的秘钥,谁先掌握谁就把握了制胜先机。”言谈间,曾文龙目光如炬,瞄着无形战场前沿,他蓄势待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