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9日 星期四
保护“亚洲水塔”利在千秋
图为7月23日拍摄的长江南源当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本报记者 杨 雪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青海和西藏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漠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致信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强调“亚洲水塔”的重要性,并指示要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把水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仅次于南极、北极的冰雪储地,同时也是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冰川可以储水,高大山体可以拦截水汽,而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系统又可以调节河川径流——青藏高原因此又被称为“亚洲水塔”。

    “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气候变暖,第三极地区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大部分冰川正在退缩,湖泊正在扩张,生态趋好是利好消息,但‘亚洲水塔’失衡的灾害效应日益突出,需要全力应对。”正在进行“亚洲水塔”科考成果总结分析的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总队长姚檀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亚洲水塔”正在发生固液比例失衡的转变,所以,第二次青藏科考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监测“亚洲水塔”变化,建立预警体系。

    亚洲大江大河的水都从青藏高原来,“亚洲水塔”一旦发生变化,影响甚广,涉及辐射区域20多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比如扩张的湖泊淹没草场、河流径流增加对下游形成威胁等;比如冰川融水一旦没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等干旱区的绿洲将难以为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提高西藏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需要回答一系列关于“水”的问题:“亚洲水塔”究竟储藏了多少水资源?其水汽输送是怎样的?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如何影响该地区的水文状况?冰川受哪些物理过程的影响?如何整合各类观测与模型,预测气候变暖下“亚洲水塔”未来的命运……

    姚檀栋介绍,“亚洲水塔”研究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科技部和中科院支持下,4年来,科研人员爬冰卧雪、测江、测湖,在野外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切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研究发现,过去5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由150万平方公里缩减为126万平方公里,减少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受冰川融水径流量增长影响,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

    短期内水资源增加,青藏高原植被变好了,但水患风险也加剧了。与此同时,据研究人员预测,21世纪中叶冰川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将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少,长远看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也在加剧。姚檀栋认为,全球变暖是大趋势,人为能做一些“减缓”工作,但“适应”始终是核心。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把损失降到最低。

    “‘亚洲水塔’冰川、积雪、冻土、湖泊和河流等关键过程的变化是一个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姚檀栋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固态的冰川—冻土—积雪加速液化和液态湖泊与径流明显增长及其所伴随的水循环过程加剧。针对亚洲水塔水汽输送,科考队开展了“亚洲水塔”三维立体观测,提出“亚洲水塔”观测—模拟—预警一体化集成方案。

    姚檀栋透露,目前科考队正在整理数据资料,分析考察成果,“亚洲水塔”研究的最新成果将于近期发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