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四川达州:革命老区焕发新生

“十四五”开新局

◎李 迪 陈 科

    “过去,我们村因土壤环境特殊,有一部分土地撂荒多年,通过村支部创新的扶贫发展模式,引进了生态农业,种植500亩优质水稻,荒地变成湿地、湿地变成金地。”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北镇白马村的村民刘杰磊在谈及近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不已。

    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如今,达州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发展壮大,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作为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达州下辖7个县(市、区),GDP全省第7位,有7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口700万。其中,宣汉县是革命老区,曾经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县独建一个军的奇迹。”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人文地理专家邓高说。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宣汉县,在革命战争时期是川东游击军和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所在地,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4年脱贫攻坚启动以来,经过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宣汉县是当时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今年62岁的宣汉县南坝镇东阳村村民陈裕华说,前些年,家里还在为收入低而焦虑,而最近这些年,镇上发展种植老君香菇、黄金木耳等食用菌品种,每年光靠卖食用菌,家里都能收入一两万,实实在在满足了自家的“菜篮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达州宣汉县将全县划分为东北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中部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产业脱贫示范区等“四大脱贫攻坚片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土地入股给了资金,劳动致富给了底气,这样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家住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的王磊,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发期间,主动出让家中4亩土地和8间房屋,以土地入股、拆迁补助的方式获得资金30余万元;又凭着踏实肯干,带领乡亲承包劳务工程,从“没有盼头”到奔入小康。

    自2016年以来,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大力实施“开发扶贫”战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成功探索出资源入股、劳动就业等“七大脱贫模式”,直接带动全乡4个贫困村退出、417户1561名贫困群众脱贫,间接带动全乡近8000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让这片红色土地,更是处处焕发出致富奔小康的蓬勃生机。

    走出生态建设“新路子”

    被誉为“迎接四川第一缕阳光的地方”的八台山、“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的茶文化小镇、“中国药乡”的巴山大峡谷……除了红色文化底蕴浓厚,达州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极佳。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达州境内森林覆盖率44.34%,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00天以上。达州自然、人文景观异彩纷呈,被明代著名地理学家赞为“西南奇胜”,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在达州万源白果镇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别具特色的香炉石立于长洞湖悬崖峭壁上,是个天然形成的平衡石,旁边是上千亩的草原。四周森林茂密、杂树丛生的长洞湖,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夏天凉爽无比,平均气温25℃左右,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达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继建成了塔沱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等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亮点工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可靠保障,蹚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新路子。

    截至2020年6月底,达州市森林覆盖率达45.27%,比2017年提高了2.62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和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40%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7平方米,道路和水岸绿化率均已超过85%。

    达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达州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能源结构,强化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