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叶培建:我希望中国人早一点登月
本报记者 付毅飞摄

亲历者说

◎本报记者 何 亮 付毅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初次近距离接触月球探测成果,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在瑞士留学期间,他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各国最高知识水平代表作。“当年咱们展出的是个景泰蓝花瓶,代表中国工艺水平。美国的展品要在放大镜底下才能看清楚,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名为《A piece of the moon》。”叶培建回忆说。他觉得:“人家的水平确实不一样。”

    当时叶培建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跟中国探月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次不经意的参观,却为他的探月梦想埋下了种子。

    与叶培建一样心怀中国探月梦的,是几代科学家和航天人。

    1978年,美国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国家决定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向公众展出,一半用于科研。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忆说,当年把样品取回来后看到,这是一块装在有机玻璃里面的小石头,美国人在上面做了一个放大镜,用放大镜看像大拇指一样大,实际上只有黄豆大小。

    借助这一小块月壤,中国开始向太阳系星辰大海挺进。欧阳自远带领科研团队通过4个多月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美国人对这些成果赞叹不已:“我们什么都没说,你全知道了。”但欧阳自远的梦想,是能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

    2008年,叶培建去瑞士开会,顺便重游世界知识产权总部。走近展柜,美国的月岩依然陈列在那里,30多年来无人超越。他拍下照片,回国后放大打印出来,送给嫦娥五号设计师每人一张,说:“这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下一次取回它的就是中国人。”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1731克月球样品被带回到中国,中国成为第3个从月球带回月壤的国家。

    面向未来,叶培建对深空探测还有很多目标,他说:“未来,从无人探月来说,我们要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型,而且要尽量争取国际合作。第二,我希望中国人早一点登上月球,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我想得更远的是两件事,一是小行星如何开发利用,第二就是如何去火星。”

京ICP备06005116